锚杆支护技术
现场的质量保证
3、锚杆安装质量 初锚力、锚固力的班组自检、 ①、初锚力、锚固力的班组自检、区队日检流 于形式, 于形式, 锚固剂用量不符合设计, ②、锚固剂用量不符合设计,锚杆实行编号管 理不到位,责任制流于形式; 理不到位,责任制流于形式; 忽视了锚杆、锚索的二次紧固问题; ③、忽视了锚杆、锚索的二次紧固问题;
20112011-1-6
24
锚杆支护设计
锚杆支护设计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锚杆支护设计内容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说明书内容: 设计说明书内容: 1、巷道名称、位置、用途、巷道规格参数; 巷道名称、位置、用途、巷道规格参数; 2、地质条件说明及围岩分类。巷道所处层位、煤层及顶 地质条件说明及围岩分类。巷道所处层位、 底板岩性、类别、煤层硬度、周围采掘情况、构造、 底板岩性、类别、煤层硬度、周围采掘情况、构造、水 文及瓦斯情况等。 文及瓦斯情况等。 3、锚杆几何参数(长度、直径)、力学参数(强度)、 锚杆几何参数(长度、直径)、力学参数(强度)、 )、力学参数 锚杆、锚索、桁架布置参数(间排距、角度) 锚杆、锚索、桁架布置参数(间排距、角度)及确定依 据; 4、锚杆锚固参数(孔径、锚固长度)及确定依据; 锚杆锚固参数(孔径、锚固长度)及确定依据;
20112011-1-6
26
锚杆支护设计
对难维护复杂条件的支护设计,应体现提高支 对难维护复杂条件的支护设计, 护强度和支护等级的思想。如大跨度、交岔点、 护强度和支护等级的思想。如大跨度、交岔点、 软弱破碎不稳定围岩,应采用加长或全长锚固、 软弱破碎不稳定围岩,应采用加长或全长锚固、 锚带索、桁架等联合支护方式。 锚带索、桁架等联合支护方式。
20112011-1-6
9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现场的质量保证
4、张拉时间的确定 锚杆、锚索安装搅拌后,图省事,安上就拉, 锚杆、锚索安装搅拌后,图省事,安上就拉, 大大降低了锚杆、锚索的预紧力 大大降低了锚杆、
20112011-1-6
10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监测监控
1、对初锚力、锚固力的监测监控 对初锚力、 认真落实班组自检、区队日检、 认真落实班组自检、区队日检、矿井抽检的三 级监测监控体制
12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监测监控
3、正确理解初锚力、锚固力与巷道围岩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初锚力、 初锚力、锚固力合格,并不一定巷道支护是成功的。 ①初锚力、锚固力合格,并不一定巷道支护是成功的。更重要 的是对巷道变形量的控制 对巷道安全影响最大的是顶板下沉量,要引起足够重视, ②对巷道安全影响最大的是顶板下沉量,要引起足够重视,在 锚杆锚固范围内的顶板离层与锚固力、支护密度有关, 锚杆锚固范围内的顶板离层与锚固力、支护密度有关,锚固范 围以外的离层与锚杆长度及两帮的破坏情况有关, 围以外的离层与锚杆长度及两帮的破坏情况有关,应根据监测 数据及时修改支护设计 要特别注意两帮变形量较小,而顶板变形量大, ③要特别注意两帮变形量较小,而顶板变形量大,速度较快的 不协调巷道变形,说明顶板支护强度太低或顶板的可锚性较差, 不协调巷道变形,说明顶板支护强度太低或顶板的可锚性较差, 已发生快速离层,应立即补强并改进支护。 已发生快速离层,应立即补强并改进支护。 由掘进副总工程师负责,对监测数据定期进行分析, ④由掘进副总工程师负责,对监测数据定期进行分析,并据此 修改、 修改、完善支护设计方案
20112011-1-6
11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监测监控
2、对巷道围岩变形量的监测监控 ①必须建立对巷道围岩变形量的监测监控制度 采用十字布点法,对顶、 ②采用十字布点法,对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 进行监测,重点是迎头向后20米左右的范围内 进行监测,重点是迎头向后20米左右的范围内 巷道变形量
20112011-1-6
20112011-1-6
18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从历次冒顶事故分析来看,冒顶区域均为锚杆 从历次冒顶事故分析来看, 锚固端以外、锚索锚固点以内; 锚固端以外、锚索锚固点以内;从来没有发现 冒顶时顶板锚杆被拉断的现象, 冒顶时顶板锚杆被拉断的现象,说明对于现有 的巷道宽度、顶板条件而言,现行的锚杆强度 的巷道宽度、顶板条件而言, 有余而锚固圈长度不足。现行的不可弯曲锚杆, 有余而锚固圈长度不足。现行的不可弯曲锚杆, 受巷道几何尺寸的限制,不可能很长。 受巷道几何尺寸的限制,不可能很长。为扩大 巷道锚固圈,有必要研制可弯曲的柔性锚杆。 巷道锚固圈,有必要研制可弯曲的柔性锚杆。
20112011-1-6 25
锚杆支护设计
5、锚杆预紧力矩(或预拉力)、设计锚固力; 锚杆预紧力矩(或预拉力)、设计锚固力; )、设计锚固力 6、护表构件(钢带、金属网形式)形式、强度、规格; 护表构件(钢带、金属网形式)形式、强度、规格; 7、基于锚杆支护初步设计基础上的补强加固措施; 基于锚杆支护初步设计基础上的补强加固措施; 8、验证初步设计的观测与监测方案; 验证初步设计的观测与监测方案; 9、预计巷道受采动影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 预计巷道受采动影响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的相应措施; 的相应措施; 设计图纸包括:锚杆支护三视图;临时支护三视图。 设计图纸包括:锚杆支护三视图;临时支护三视图。
20112011-1-6
7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现场的质量保证
2、锚杆眼深的控制 实际施工中,为保证锚杆一次性安装合格, 实际施工中,为保证锚杆一次性安装合格,防 止锚杆外露过长,往往锚杆眼打得过深, 止锚杆外露过长,往往锚杆眼打得过深,而降 低了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
20112011-1-6
8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20112011-1-6
20
锚杆支护设计
煤锚支护设计过程应遵循巷道围岩分类→ 煤锚支护设计过程应遵循巷道围岩分类→初步 设计→监测分析→优化设计的程序。 设计→监测分析→优化设计的程序。做到围岩 分类准确、设计科学合理。 分类准确、设计科学合理。
20112011-1-6
21
锚杆支护设计
要贯彻“动态设计”的思想, 要贯彻“动态设计”的思想,不能生搬硬套已 有设计。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的不同,同一矿井、 有设计。根据具体地质条件的不同,同一矿井、 同一煤层、同一巷道的不同区域、不同地段, 同一煤层、同一巷道的不同区域、不同地段, 可选择不同的支护形式和参数。 可选择不同的支护形式和参数。
20112011-1-6 13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补强措施
安排专人对掘进后路进行观察: 安排专人对掘进后路进行观察: 1、巷道补强措施的采取,主要依据巷道变形量 巷道补强措施的采取, 来确定。 来确定。 2、补强措施应及时。 补强措施应及时。 3、不宜采用加补锚杆、锚索的措施来补强。 不宜采用加补锚杆、锚索的措施来补强。 4、二次补强的强度,必须大于一次支护的强度。 二次补强的强度,必须大于一次支护的强度。
20112011-1-6
19
锚杆支护设计
锚杆支护设计前,首先要做好地质力学评估工 锚杆支护设计前, 内容包括:现场地质条件调查, 作。内容包括:现场地质条件调查,巷道围岩 力学性质测定, 力学性质测定,围岩应力测定及短锚拉拨试验 等。以判断其可锚性及支护难易程度,为围岩 以判断其可锚性及支护难易程度, 分类提供一份全面的地质力学资料。 分类提供一份全面的地质力学资料。并对类似 地质条件已掘巷道的支护状况进行分析, 地质条件已掘巷道的支护状况进行分析,有关 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图纸齐全
锚杆支护
淮北金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12011-1-6
王志兵
1
锚杆支护技术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锚杆支护设计 锚杆施工工艺 施工注意事项
20112011-1-6
2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1、04年元月26日12时11分,许疃矿7126风巷, 04年元月26日12时11分 许疃矿7126风巷, 年元月26 7126风巷 在锚杆与架棚结合点处发生冒顶,四人被堵, 在锚杆与架棚结合点处发生冒顶,四人被堵, 一人被埋; 一人被埋;造成一人死亡 2、05年9月22日2时44分,岱河矿23108风巷迎 05年 22日 44分 岱河矿23108 23108风巷迎 头向后10米范围内发生冒顶,五人被埋; 10米范围内发生冒顶 头向后10米范围内发生冒顶,五人被埋;造成 三人死亡
20112011-1-6
27
锚杆施工工艺
迎头锚杆打眼安装工要经专业培训,专人操作。 迎头锚杆打眼安装工要经专业培训,专人操作。
20112011-1-6
28
锚杆施工工艺
锚杆施工要求严格执行“五不准”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锚杆施工要求严格执行“五不准”制度: 1、巷道断面不符合设计,危岩活石不处理,隐 巷道断面不符合设计,危岩活石不处理, 患问题未排除,班组长不准划眼位。 患问题未排除,班组长不准划眼位。 2、班组长不划眼位,打眼工不准打眼。 班组长不划眼位,打眼工不准打眼。 3、不按规定打眼或打眼不合格,不准安装锚杆。 不按规定打眼或打眼不合格,不准安装锚杆。 4、锚固剂质量不合格,不准使用。 锚固剂质量不合格,不准使用。 5、锚杆杆体及其附件不符合规格、质量要求, 锚杆杆体及其附件不符合规格、质量要求, 不准使用。 不准使用。
20112011-1-6
3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淮北矿区锚杆支护巷道典型冒顶示意图
20112011-1-6
4
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培训和提高
工程技术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和职工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水平不高,造成: 应用水平不高,造成: 1、设计水平低下,技术管理不到位 设计水平低下, 2、基层干部抓不住管理重点,重进尺轻质量 基层干部抓不住管理重点, 3、职工的操作水平和质量意识不高
20112011-1-6
22
锚杆支护设计
锚杆初步设计基本原则: 锚杆初步设计基本原则: 1、巷道应尽量采用矩形断面,在满足通风、运 巷道应尽量采用矩形断面,在满足通风、 行人的前提下, 输、行人的前提下,巷道的设计高度和宽度还 应预留适当的变形量。 应预留适当的变形量。 2、必须选择性能稳定、技术含量高、符合企业 必须选择性能稳定、技术含量高、 标准的锚杆及其它支护产品。 标准的锚杆及其它支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