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
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
(3分)
15.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
这首词有这
种写法吗?试作分析。
(3分)
14.写景抒情风荷
15.“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
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
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
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赏析
此词上片记景。
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
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
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
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
轻松愉快。
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
乐在耳。
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
又用词白话,大不同
他精工细腻的风格。
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
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
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后两句就进入
梦中。
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
从实地荷忆旧
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
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
”(《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
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
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
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
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之后作者陷入回忆,思念故乡,梦回故乡……
这阕词同周邦彦以往词一样,炼字多有胜处;上阙
后三句更为佳句,堪为荷中描写的终结者。
王国维曾评:“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人间词话》第三十六则;青玉案当为误记)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多的是清雅的韵致;在小巧雅致上,也胜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仔细分析它:清新的绿荷叶面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
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
荷花荷叶
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
超凡。
其后一“举”字令绵绵的上阙有了风骨,而又不
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除了上面三句,上阙起头“燎沉香,消溽暑”,即
知主人早晨刚醒。
“溽暑”二字仄声,闭口音,读起来
有无限的困倦意思,这也是作者醒后第一感觉——困乏
和沉香的嗅觉。
进而“鸟雀呼晴”,听到声音了,“呼”一字更显人性化了。
在作者心中所有的一切是那么可爱,并且是静中的闹,恰似“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
写法,以陪衬周围的静。
四句“侵晓窥檐语”则从视觉
上感觉;听到鸟叫,就想起来看看,之后就看到荷花,
又引起了回忆,脉络清晰明了,却很细致,小处合乎情理。
下阙则是分述两地——“吴门”和汴京,通过荷花
一景引起两地之别的感受;分述家乡的“渔郎”和汴京
的“我”,之后又回到梦中的荷花,归于荷花结尾。
描
境抒情的手段端是明白,却暗合情理。
前片描景,精工
细致,有景无人,处处写实;待下片过来,又画活全局,意境全开;又从对家乡回忆和追问透出淡而浓的乡愁。
且这首词下片语如白话,未用典故,未化用诗句,大不
同他以前的词。
字里行间从容恬淡又夹着苦涩,确实非
常人所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