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口号提出多年了,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有质有量,效率要高。
四十分钟应该是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四十分钟,是积极思维的四十分钟,是学生语言进行实践的四十分钟,应该是学生有所收获的四十分钟。
试试这些办法,也许能通过具体措施达到这一目标。
一、教师要深挖教材,不能流于表面
全国著名教师袁容老师在评价她听过的一些课时说:“有些课让人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细,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
”对这话我颇以为然,一堂深钻细研出来的课的确令人如饮醇酒。
二、驾驭教材,举一反三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供训练的材料,将零星的知识归纳总结,那么知识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吸收。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一个读写例话《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让学生读了之后以同一单元的《索溪峪的野》为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大家争相抢着说自己的发现,比如:作者思路清晰条理,从山、水、动物、游人等方面讲述;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多样,有拟人、排比、对比、比喻等;语言精练,短短八九个字就可描绘形态不一的山峰……不用说:如果今后再进行类似的练习,这次举一反三的实践无疑将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
三、发挥教学活动的多功能作用
要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费时多而收效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状况,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抓起,发挥教学活动多功能的作用。
语文课本来是一门综合性能力很强的课程,如果一个教学活动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效率就提高了。
例如我们指导学生看插图,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第九册五单元“积累运用”阅读内容是成语《画龙点晴》的典故,我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训练了其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上台表演的胆量,对那些创造性复述的同学给予特别的表扬,事半功倍。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有一条经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但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却值得探讨一番,问题由谁提出来。
比较多的是由老师提出来,但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那么,学生的思路只是一味地循着老师,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
但如果把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了后谈谈感受,还有哪些不明白或不清楚,这样会促使学生更深层地读课文,其他学生也会被带动,潜下心来琢磨课文。
此外,要提高课堂效率,还要避免形式主义,减少质量不高的提问,不必要的审题和多余的多媒体运用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