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
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
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
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
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
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
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
文学,西方的。
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1.小说《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
(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
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一、曹操其人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
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
《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
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
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登高能赋,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修养,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形式。
4.曹操的思想,与汉代相比有变化。
不拘礼法,重视刑名,唯才是举。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卑贱低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二、曹操的诗歌1.写现实的,对现实的感慨(1)《蒿里行》:(乐府旧题,送葬的诗。
这时内容和题材发生了变化,写时事)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刻玺於北方。
(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①事是不是真实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几个关节点写出来了。
②情感的问题,这首诗的主体,都是叙事。
后面四句是直接抒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这四句抒发的感情:悲伤与同情。
具有这样的情感,是非常不容易的。
具有人道主义,他去争权,不仅仅夺势夺利的问题。
也是他的情怀与境界。
(2)《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豳风》),悠悠令我哀。
作于建安十一年,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北征高干,在北度太行山时作此诗。
是一首写景诗。
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写山水的诗。
实际上这首诗也有山水,不过不是纯粹的山水诗而已。
“悲彼《东山》诗(《豳风》),悠悠令我哀。
”这首苦寒行与东山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现代文学理论,有一个互文的理论,可以用。
《东山》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háng)枚。
蜎(yuān)蜎者蠋(zhú),烝(zhēng)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臝(luǒ)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xiāo shāo)在户;町畽鹿场,熠耀(yìyào)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dié),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yù)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lí),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2.抒发个人情感的(1)《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①《短歌行》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是四言诗。
曹操的四言诗写得好。
相比《诗经》有发展。
体现在许多方面。
与诗经相比,相同的是四言,也就是诗的形式上。
②语体风格:十九首里面,多的是人生短暂,这种人生感慨,在我们学过的诗里。
及时行乐,看着颓废,实际上不是。
后面写他怎么爱惜人才,向周公学习,兢兢业业。
采取的态度,与十九首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一样,你们要格外注意,还要仔细的去分析。
因为,后面有一个概念,需要这种注意,否则,就理解不了后面的概念。
)建安风力,钟嵘诗品里面;陈子昂,建安风骨。
(2)《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死的恐惧,也希望长生。
并且在现实中也养生。
不过,在这首诗中可知他理性上不相信这种学说。
积极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刘勰的风骨篇,主要是对文说的。
3.山水诗《观沧海》(第一首写自然的,山水诗)东临(登)碣石(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一般认为,这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山水诗。
可以看到曹操的心胸。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农历七月,(三国时历法,是公历的八月中旬到九月上旬这段时间),曹操北征乌桓之前,进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致所做。
②视角与空间视角:碣石,“观”。
外视角,非常有层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海滨与大海的景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平视,仰视:写天空是写大海,写大海辽阔,日月星汉,空间上说比大海要大。
空间内部的景物的关系,颠倒。
内视角呈现出来的颠倒的空间,体现光大的胸怀。
③诗经、离骚,都有写山水的,都不是整篇、整首诗。
4、曹操的诗的特点文学自觉联系起来。
没有政教的目的,美刺的目的。
美,就是歌颂;刺,就是讽谏。
主文而谲谏,毛诗的具体的注释里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观风俗,知得失。
(1)政治家,现实的题材;主要是抒情。
(2)风格。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整体风格,或者说时代风格有关。
诗人的作品有共同点的。
钟嵘《诗品》下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南宋敖陶孙《臞翁诗评》评其诗云:“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上中下三品,引来后人的一些非议。
古直,悲凉慷慨,有沧桑感,既有人生的悲凉、沧桑之感,也有对百姓悲悯的情怀,还蕴涵有雄心勃勃的壮志。
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3)用乐府题目自作诗。
沿用乐府古题,却不因袭古意,表现出新面貌。
唐代乐府诗。
对唐代乐府诗有影响的。
(4)四言诗有新的发展第二节曹丕与曹植及建安七子与蔡琰一、曹丕1. 一是主要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二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皆有。
成就较高的是五言和七言。
2. 《燕歌行》一般认为,这首诗是最早的七言诗。
发明创造,关键是第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音浅)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商声清越),短歌微吟不能长(汉乐府以歌声长短,有长歌、短歌之别)。
明月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①《燕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古辞已不存在。
风格清丽。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与宋玉有关。
③“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似曾相识之感:明月皎皎。
④大部分意象,都是和十九首有关。
没什么创新,但有整体意境。
(木斋,十九首作者推测为曹植。
第一点:十九首,早于《燕歌行》。
第二点:曹丕受没受曹植的影响。
实际上木斋说十九首起码很大一部分是曹植写的,也是乱推测,没有坚强的证据。
)3.曹丕也擅长散文,有《典论》一书,大部分亡轶了。
只有《论文》一篇完整保留下来。
在这篇文章中,他围绕“文人相轻”这个论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观点。
其中,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
气,禀赋,禀性。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4.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及过之,思何可支。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
徐、陈、应、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毎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
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第一段,怀友人。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