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学会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一、名家点评:当代作家王愿坚曾说:“创作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吗?“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今天我们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二、用例:理解以小见大手法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
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感悟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小与大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现象与本质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教师小结;(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小相似性大现象本质三、拓展迁移(一):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散步》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的,你知道“大”与“小”各指什么吗?它们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散步》课文119页,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大与小的关系:小: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相似性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表达方式:抒情四、拓展迁移(二):《三代》默读并思考: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三代(林文煌)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
本来我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
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的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
可是,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的。
教学预设:写了一位陌生人为了老人和小孩的安全,自己撞上我的自行车,压伤脚踝的事,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年人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性抒情)五、拓展迁移(四):运用下面的句式来概括以小见大。
看到山间小路上的阶石,我想到了忍辱负重的“人梯”精神;看到绵绵的春雨,我想到那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昙花,我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境界。
看到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我想到……;看到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看到路旁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看到辛苦的拉车人,我想到……;听见《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我想到……;看了高尔基的《童年》,我想到……;看了拔河赛,我想到了……六、拓展迁移(五):任选上文中一物或一景或一事,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七、作业:将你所写的片段,好好修改,写一篇不少于500的文章。
备用资料:带“情报”的鱼(庄大伟)爸爸钓到一条大活鱼,拎回来准备下洒吃。
他把鱼放剃砧板上,正要开膛剖肚,突然,那鱼尾巴一扇,扑·腾一下翻进桌边的农药盆里,白肚皮朝天死了。
唉!爸爸扫兴地正要把鱼扔进土箱,·忽然改变了主意:“平平,拿秤来.”“要秤干吗?”“把这鱼卖到自由市场去。
”“这鱼有毒,不能卖。
”“不用你多嘴!”爸爸眼球一瞪,一拍桌子,平平吓得进屋去拿秤.这鱼卖出去别人吃了会出事的,爸爸又不听劝告,怎么办呢?平平急得团团转.猛的,他想起前几天看过的电影,眼前立刻一亮,平平找出毛笔在一小块白布上写起来:“这鱼是毒死的,不能吃。
”写完后想了想,又加上一句,“请到村口老榆树的树洞里取钱。
”爸爸等烦了.粗着嗓门大叫:“平平,搞什么鬼,快把秤蛤我拿来!”平平慌忙把写好的布条捏有手心里,拿着秤走出来,交给爸爸.趁爸爸没留意,他飞快地把自己写好的“情报’塞进死鱼的嘴巴.爸爸拎着死鱼上街去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脸上挂着笑,手工还提着一大包吃的.“爸爸,鱼卖了多少钱?”平平问.“五块六,哈哈.”爸爸得意地说.接着把买来的红肠,猪舌头摊在桌上,又取出洒杯.准备喝两盅儿。
“平平,你也来吃点菜。
”爸爸招呼着,可回头一看,平平不见了。
”此刻平平正抱着自己那只储蓄罐,朝村口老榆树飞快地奔去……教学预设:这篇小小说描述的事情虽小,故事也单纯,但它引起人们深深思虑的是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道德风尚。
一条掉到农药盆里的鱼.经人剥洗后吃下不至于毒死人命,但是,自己怕中毒卖给别人,这种坑人利己、利欲熏心的品质是十分恶劣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我们政策开放后,在自由市场上,不少经商者牟取暴利.以次充优,以假充真,出卖变质食品等不良社会现象.小说中的“爸爸”正是这种不良现象的一个人物典型.然而,使我们欣慰的是小小说中的主人公平平,他虽然拗不过爸爸,但是他用智慧战胜了愚蠢,用正气战胜了邪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篇小小说的分析,我们看到小说描述的事情虽小,但它的社会教育意义是大的.所以.我们在创作小小说时,不能因为它的篇幅短小,而造成思想的浅薄和内容的苍白.篇幅的短小应该和内容的博大在小小说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小小说的主题要有较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也是“大”的一种体现。
《带“情报”的鱼》虽然只有五百字,谁能说它思想浅薄、内容简单、社会教育意义不大呢?写自然生活中极普通常见的“物”去揭示极深刻巧妙的“意”,以小见大,颇不平凡,就像“阶石”忍辱负重的“人梯”精神,“红绿灯”的铁面无私和不徇私情,“春雨”的滋润万物和催发生机,“昙花“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彩照人的境界。
(一)以小事见大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
“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
正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
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以小物见大刘燕敏的《一棵核桃树》(《读者》2004年第5期)中写道:“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4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
”农校的一位朋友“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