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五年级组南堡实验中学暑假里,我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

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多是在教学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语文、对教育、对阅读的感悟。

周老师有着女性教师禀赋的细腻母爱,高屋建瓴的思考视角,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一个教育者的灵敏之心。

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记录着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储存着学生带给她的温暖记忆。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

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

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

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

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

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

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

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

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如何为孩子们的青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让他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周春梅老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强调,要着力呵护他们在儿童时代的童趣、诗性和想象力。

这些至为珍贵的品质极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被所谓的”教育”所摧毁。

但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让孩子们保有这些,以后就永远也补不上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点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诗、一起研读经典的作品。

经常不断地给他们推荐书籍,或采纳学生推荐的书目,等等。

这些事情看似和考试无关,但却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的气质和修养。

想要在教育事业上成名,或就是坚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需要能创造、会引领,让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

师德用爱去塑造,业务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创造、会引领需要的则是用教师的一颗灵性的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

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师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学生,大概就是终其一生的追寻吧!《兵猴传奇》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兵猴传奇》这本书,作者以动人的笔触,描写了兵猴“大白牙”为猴五和整个种族,用自己雪白的大牙,疯狂的啃咬着大鸟的头颅,自己的大牙都掉了,被大鸟弄死,可是它紧紧地咬着它的头颅,大鸟也因流血过多而死亡的事,抒发了作者对大白牙的钦佩。

我最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使我有理由紧强,冒着死亡的危险,大白牙都敢试一试,为什么自己不敢呢?它给我带来了勇气,每当我问老师问题时,这本书总是支撑着我,给我巨大的精神支撑,成了一个力量支柱:大白牙死都无所谓,何况我举手呢?我一定要向大白牙学习,学会勇敢,要有信心,抱着“必胜”的态度做事。

我还要学习大白牙的集体观察,为班级、学校、祖国都作出贡献,哪怕是一份微薄之力。

我要学习大白牙的勇敢、坚持、奉献的精神,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

我爱兵猴传奇,更爱勇敢的大白牙。

《蝙蝠香》读后感周梦缘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感人的书,它的名字叫作《蝙蝠香》。

它的作者是一个我喜欢的作家---曹文轩先生。

我曾经看过由他写的《草房子》,那时就喜欢上了这位作家。

《蝙蝠香》讲述的是一个悲伤而又感人的故事。

文中的主人公是村哥儿,他原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但是他的妈妈远走了。

爸爸为了找妈妈得了重病,高烧不起,从此他双眼失眠,两耳也不能再听见了。

虽然村哥儿白天诺无其事,但一到晚上他却会梦游,在村里游荡。

爸爸担心他的安全,就在村哥儿的手腕上涂上了迷迭香,爸爸闻着特殊味道跟在村哥儿后面保护他。

田小童和小伙伴们一开始取笑他,后来看到他的爸爸即使聋了瞎了,也要守护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在乎自己受伤,于是他们一起守护这对父子。

每当我读到村哥儿梦游,唱起那首妈妈曾经唱过的歌时,总感到很悲伤,为村哥儿难过。

当我看到最后村哥儿不再梦游了,我又为他高兴。

读到爸爸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跳进河里救村哥儿时,我深深地被爸爸的父爱所感动。

我默默地流下了泪。

父亲的爱同妈妈的爱一样伟大,只不过父爱总是默默的。

我也有一个好爸爸,总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

《蝙蝠香》读后感600字曹文轩是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他的最新作品《蝙蝠香》问世了,我迫不及待地买来新书,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孩子自我成长与心灵蜕变的故事。

村哥儿原本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

但随着妈妈的远走,幸福的生活便出现了裂痕。

这条裂痕仿佛把村哥儿的世界分为两半,一面是不动声色的白天,一面则是独自梦游的夜晚。

梦游的村哥儿总是一边唱着妈妈唱过的歌一边独自游荡在黑夜中,就像一只小小的、孤独的蝙蝠。

在每个梦游的夜晚,村哥儿的手腕上都会散发出迷迭香的馥郁芬芳,原来那是失明的爸爸为他涂上的。

这香气如同一条蓝色的丝带,一头系在村哥儿这里,另一头系在爸爸那里,牵连着父子间关爱与抚慰。

”每一个忧伤的灵魂都会被爱疗愈,每一次苦痛的蜕变总有温柔相伴。

”是啊,童年的记忆中,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爸爸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我失落的时候,是爸爸给了我重新振作的信心;在我成功的背后,也是爸爸在为我默默地付出……记得那一次,我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是要被张贴在黑板上展览的。

当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向爸爸妈妈报喜时,爸爸却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满以为爸爸会好好地夸我一番,甚至亲亲我、抱抱我……我失望极了,委屈地到一边做作业去了。

第二天回到学校,打开老师发下来的作业本时,才发现前天的作文明显被爸爸修改过了,不仅改掉了错别字,增加了好词好句,还加上了一个漂亮的结尾……我的眼睛湿润了!啊,父爱如山,父爱如山!村哥儿的父亲如此,我的爸爸如此,天下的父亲皆如此!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1500字读《曹文轩文集》有感600字曹文轩名著《青铜葵花》读后感两篇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800字曹文轩草房子读后感读三字经有感篇一:读《三字经》有感顾双轶大家都知道《三字经》这本书。

它是一本我们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象唱歌一样的《三字经》竟然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看了《三字经》,我有很多的收获。

在《三字经》中最让我受启发的是”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和”勤有功,戏无益。

”这两句。

它说得是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这是不应该的,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所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古人都知道要从小勤奋努力学习,而我们处在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愁吃、不愁穿,却不懂得好好珍惜,想想自己,学习一点也不用心,态度也不认真,作业马马虎虎经常出错,字还写得很难看,真是太不应该了。

在《三字经》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黄香的小女孩,她九岁就知道要孝顺父母,夏天用扇子为父母驱蚊子,冬天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褥。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这么懂事,我比黄香大一岁,可在家里,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也不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三字经》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我爱读《三字经》。

篇二:读《三字经》有感陆江昕今天,我们听了复旦大学钱文忠的”讲解《三字经》”第一、二集。

虽然只有原文六句,但是这六句却在钱文忠教授独树一帜的讲法中变得趣味盎然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字经》是宋朝时的儿童启蒙课本,内容通俗易懂。

钱文忠教授之所以能让这有点枯燥乏味的简单文字,让人理解起来如此传神,还是因为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

他在每一段话的背后加上一个轻松、诙谐的小故事。

通过第 1 、2 课(集)的学习,我们已初步领悟到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知道了”五子登科”、”才高八斗”等成语的由来。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曹操四子的故事。

传说曹操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曹植、曹丕、曹彰、曹冲。

这四个人虽然是亲兄弟,但性格各异,又不像亲兄弟。

曹植才高八斗、憨厚老实,喜欢吟诗作画,才华横溢。

曹丕奸诈、贪婪,占有欲很强。

攻城时,曹丕总第一个冲进城去。

可是他既不是来带将士冲杀,又不是剿获战利品,而是去强占别人的东西和亲人,还很嫉妒。

曹彰武艺高强,能够钝住一只老虎。

而曹冲则是家喻户晓的神童……,这几个人性格的差异,凸显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三字经》之所以被奉为”经”,是因为它朗朗上口、蕴藏着无尽哲理,真希望明天可以再看!篇三:读三字经有感潘宣霖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

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

妈妈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妈妈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

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

妈妈看了,说:“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很高兴。

于是,他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还犯了大案,要被处死。

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

小偷凑上去,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却说:”妈妈,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

妈妈,我恨你!”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