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调查报告

思修调查报告

思修调查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目录(注:这份报告老师说也不是很完善,有些其实不用写,有些不用分的太细,可合起来写,目录中红字为要写部分,并最好将引言作为第一部分,目的、时间及地点、对象、方法合在一起写作为第二部分,数据分析、结论总结穿插在一起写作为第三部分,建议作为第四部分,在word最后附上一份空白的问卷)引言...........................................................1.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内容......................1.1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目的....................1.2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时间及地点..............1.3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对象....................1.4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方法....................1.5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经过 (3)2.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分析..................2.1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数据分析................2.2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结论总结................2.3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建议....................3. “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心得体会..................附录:调查问卷.................................................引言谈到精神病患者,很多大学生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精神病患者作为一弱势群体,已经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却仍然得不到很多人的重视。

同时还看到,大部分精神病人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

精神病人发病期间,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劳动能力,毫无经济收入,还要支出大量医疗费用(精神和神经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由于缺少医疗费用和看护条件,一些患者的家属不得不把精神病人用绳索甚至铁链捆绑起来,长年累月关在小房间里,严重影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令患者及其家属心寒。

在社区,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卫生服务和关心。

医疗保险对他们也不公平。

此外,有精神问题的人还常常面对被解雇、解聘的威胁,精神更加紧张,心情更加焦虑,更容易回生病情的发展和诱发精神病的复发。

实际上,精神病人即使是在发病期,仍残存着部分正常精神活动。

但是现在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成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最大障碍。

精神病的致病因素中,心理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但现实恰恰相反,社会上歧视和轻慢精神病患者的现象却无处不在。

精神病人的家庭都有一种羞耻感,多数都不愿公开病情,不主动去寻求治疗。

此外,社会上献爱心活动也很少把精神病人列为对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

据《中国青年报》、《青年时报》等媒体报导,深圳市多部门进行的联合调查报告显示,深圳18岁以上的居民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超过两成。

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各类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为21.19%,年患病率为17.29%。

初听这些数据,怪吓人的。

也就是说,在全市777.36万18岁以上成年居民中,约有164.72万人至少曾经罹患过一种心理障碍,其中134.41万人为现患精神障碍者。

这个结果是1996年调查结果4.33%的4.48倍。

其中非户籍人口患病率高于户籍人口,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高层次青年患精神疾病的增长趋势明显,这是令人扼腕痛惜的事情。

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从7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现在仍呈不断上升趋势。

不要以为精神疾病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如果政府再不加以重视,人人都有可能会是神经病。

精神病患者是社会上最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加倍关爱。

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精神病患者常常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偏见和歧视,其痛苦程度更胜于其它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急需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1.“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内容1.1“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目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是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作为社会上的一份子,关心社会上的人和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应该是对某些自己不感兴趣不想接触的敏感话题避而远之。

在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上,不同人会有不同做法,但是很多人包括大学生们的态度还并未很清楚地表达。

是同情?是理解?还是憎恶?恐惧?弄清楚这些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我们小组的调查,其目的就是要弄清楚现在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中包括对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现状的了解程度、对精神病患者一些做法的表态等。

从而了解他们对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同时也引起大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并关注精神患者,理性地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明辨是非能力,增强自己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意识。

1.2“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时间及地点我们小组进行这次的调查时间为2011年12月7日至12月14日,由于需要调查人数较多,范围较广,所以调查的时间也长达一周。

我们进行调查的地点就是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其中主要地点为东区宿舍楼群、自习室还有图书馆等。

1.3“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对象我们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校学生,为了增强调查的准确性,我们的调查范围也比较广,其中包括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及在校研究生,涵盖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各个院系的学生。

1.4“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方法我们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中主要为具有代表性的选择题,方便同学们做题减少同学们的负担。

同时在给同学提供问卷的时候,向同学进行简短的采访咨询,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精神病患者的了解,还向同学们简短了说明一下目前精神病患者所处的生存状况,并记录下采访咨询过程。

还有一部分的问卷是通过网上发放的,使得调查范围更加广,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同学参与了这项调查。

1.5“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经过我们小组的成员有:高立波、吴添奇、何津、姚望、黎锦涛、苏鑫。

经过我们认真讨论、分配好工作和安排时间之后,我们就开始实施这次的调查活动。

其中,吴添奇同学负责上网查找资料还有制作一份调查问卷,当然也有其它成员帮忙提供问题及修改意见。

调查问卷最终版出来之后,黎锦涛和苏鑫两人负责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发放地点有东区宿舍楼、自习教室、图书馆等。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其完成,其中有部分同学告诉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看法以及曾今见到过的有关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经过回收的调查问卷由高立波与姚望进行汇总、统计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组织了小组讨论。

经过小组之内的讨论研究,最后由何津同学做信息总结,完成调查报告。

可以说整个调查过程分工明确,每个流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被调查的同学们也是十分配合,调查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顺利。

2.“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分析2.1“大学生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经过对数据的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得出的分析如下:在关于对精神病的了解上,同学们回答了什么是精神病,约有68%的受访者回答对了这道题,明白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精神病这一概念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然而,仍有约32%的大学生对精神病的定义模糊不清,其中有3%的人将精神病简单的理解为“智力有缺陷”。

这表明一部分大学生对精神病缺乏基本的认识。

大学生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人,对精神病的了解就更少了。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不敢去接近精神病人的原因。

当涉及到精神病由哪些致病因素造成的问题时,同学们给社会环境因素投了最多的票,随后是先天遗传,人们对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视,也体现了当下社会高压力或多或少的给人们精神状态带来了影响,因此,了解精神病,不如先从学会给自己减压,调节心理开始。

当问及曾经是否遇见过精神病患者时,几乎90%以上人都极少或未曾接触过精神病患者,对于精神病患者这个人群大家都是通过非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的,而通过这些方式了解难免会造成误解与偏见,从国骂文化中可见一斑。

所以,普及精神病知识,让大众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调查中,通过社会现实、书籍影视、媒体网络了解的占76%,而作为青年人的直接导师的家长与学校却仅仅只占24%,这足以体现学校家长对精神病知识的普及的忽视。

在对精神病患者采取的态度上,约有21%的受访者选择了“漠不关心”或“害怕恐惧”,44%的人则“同情但不愿意帮助”精神病患者,只有35%的人表示愿意帮助精神病患者。

从第一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推测出第五题的结果,正因为仍存在许多人对精神病缺乏基本的了解,所以很多人对精神病人持害怕或漠不关心的态度。

我们发现,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对精神病人持同情态度,但真正愿意出手相助的并不多。

也许,很多人不是不愿意出手相助,而是出于对精神病人的各种疑虑。

因此,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精神病患者的基本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您曾经想过去医院看望精神病患者吗?从这个问题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从没想过或很少想去医院看望精神病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时会想去看望,仅有不到1%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想去医院看望精神病人。

从这一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很少会主动去关心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似乎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

很少人愿意主动去关心他们,而不走近他们,就无法更好的了解他们,不了解他们,就不敢走近他们,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精神病患者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所彻底遗忘。

当问及遇到精神病患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采取的做法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有心无力,不明白得到这样的结果是该感到庆幸呢,还是感到悲哀。

庆幸的是大部分人对精神病患者善有同情之心,悲哀的是这些人单单有同情之心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表达这份怜悯之心。

更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有同学还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免令人感到心寒。

而在被问到正确认识精神病患者的最重要的举措是什么时,普及相关知识及制定法律保护占了绝大多数,人们之所以对精神病谈之色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其的不了解,进而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此外,提出制定法律保护,可见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关切同情,但另一方面说,不失为对近来精神病患者频频闯祸的担忧恐惧之情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