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的过程:
1.(2013·新课标Ⅰ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二.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2016·新课标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
“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4·课标Ⅰ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
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四.社会转型的表现:
1.(2014·新课标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
许多
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17·新课标Ⅱ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新课标1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8.(2011大纲全国卷)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9.(2010·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
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