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流通概论第二章 流通产业(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流通概论第二章 流通产业(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3、期货交易与商品交易所的产生
批发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并没有终止批发商 业的变革,大约在19世纪后期又产生了从事 期货交易的市场即期货交易所
1848年由82名谷物商自发组织创立的芝 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 从事期货交易的商品交易所
期货交易的产生,进一步完善了流通当事 人的风险规避机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其他方面的变革表现: 便利店 廉价商店 购物中心等
二、 批发商业的发展
批发是指专门从事大宗商品交易的商业活动,批 发业务一般由批发 企业来经营,这种批发企业也 被称为批发商。
批发业是指批发商向批发、零售单位及其他产业 和事业用户批量销售商品与服务的产业,其中, 产业用户指的是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企 业用户,事业用户指的是非营利性组织。
流通产业集群中以流通产业为龙头的相似或相关产业 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并在流通产业集群信息的引 导下,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分工体系,为区域经济增 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二、流通产业的分类
1、流通产业的界定 流通产业是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1)、是一种营利性事业 (2)、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商品交换 (3)、是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商品交换 (4)、主体:商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超级市场特点: (1)标准化; (2)专业化; (4)简单化。
(3)集中化;
产生背景: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技术水平的进步。
3、第三次革命:超级市场的产生 革命性变化: (一)改进了售货方式; (二)节省了购物时间; (三)改善了购物环境; (四)丰富了商品包装。
因此,流通产业的构成要素是:必须以营利为目的,为卖而买; 必须有独立的组织;必须从事专业化社会化交换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2、流通产业的分类(课本P27)
(1)按业种或业态分类——按商品的种类进行分类
生产资料流通产业
工业品流通产业
消费品流通产业
农产品流通产业
(2)按业态分类——按商品的经营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
如零售业可分成百货、超市、自动销售业、便利店等
第二章 流通产业
本章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的:了解流通产业的类型、正确理解流通产业的含 义,深刻理解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了解零售商业、批发 商业和物流产业的演进历程
2、学习重点:理解流通产业的内涵;掌握流通产业的分类; 了解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掌握零售商业发展的四次革命
3、学习难点:理解批发商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及重大变 革;物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能够分析我国流通产 业发展的现状
狭义的流通产业则仅仅指批发、零售和物流三个行业。
第一节 流通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流通产业的内涵
流通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商品流通,既包括商品所有权 的移动过程,也包括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具体而言:
(1)它是一种营利性事业,而不是公益或公共事业,即 广义的商业;
(2) 它是一种以流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营利性事业,即 狭义的商业;
(2)无店铺零售使商业经营的技术含量不 断提高,更易于操作和管理。
无店铺零售革命性的变化
1、网络零售发展的影响:
(1)网络技术打破了零售市场的时空界限, 店面选择不再重要;
(2)销售方式发生变化,新型业态崛起; (3)网络技术替代组织职能,零售商内部 组织面临重组; (4)经营费用大幅下降,零售 利润进一步 降低。
2、第二次革命:连锁商店的诞生
世界公认的第一家连锁商店是1859年在 美国成立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
连锁经营对零售商业的革命性贡献 连锁商店的基本特征表现:
1、标准化管理;
2、专业化分工;
3、集中化进货;
4、简单化作业。
2、第二次革命:连锁商店的诞生
1、连锁经营要求企业经营和营业操作高度统一 化、规范化、标准化。
流通业对GDP贡献程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 重要指标。
(二)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课本P30—32) (三)流通产业对消费的贡献(课本P33) (四)流通产业对民生福利的贡献(课本P33) (五)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贡献(课本P34)
第三节 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零售产业的发展 二、 批发商业的发展 三、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2、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店 铺的单项经营改为百货商店的综合经营, 即同时经营许多种商品,经营范围相当广 阔。
百货业革新表现:
3、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百货商店 由于同时经营若干系列的商品,企业规模 庞大,因而其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 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合作,管理工作也 是分层进行的。
相关业务。
第一节 流通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流通产业的内涵
实际上,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所提供的服 务范围不同,可将流通产业划分为广义的流通产业和 狭义的流通产业。
广义的流通产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 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 零售、餐饮、物流、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
2、批发市场的产生
批发商为了沟通信息、扩大交易,开始自发 地集聚在商品产地、销地或集散地进行集中交易, 这样,就自发地产生了原始的批发市场
为了规范批发市场的交易行为和交易秩序, 创造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批发市场 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由行业自律发展到政 府规制,从而使自发性的批发市场发展成为有一 系列制度与规则的现代批发市场
第二章 流通产业
第一节 流通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点和贡献 第三节 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流通产业发展新趋势
学习目标:
一、说明流通产生的内涵及分类; 二、分析流通产业的特点和贡献; 三、概述零售业的发展、批发业的发展、 物流业的发展; 四、概括流通产业发展新趋势。
4、第四次革命:无店铺零售的出现
无店铺零售是一种不经过店铺销售而直接向顾 客推销商品的销售方式。从广义上说,凡不设固 定店铺的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行为都可称之为 无店铺零售。
无店铺零售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销售、直复 营销(包括目录销售、直接邮购、电话购物、电 视购物、网络购物等) 和自动售货机销售
二、 批发商业的发展
1、批发业与零售业的分离
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具有根本意义的 变革,是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
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 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
二、 批发商业的发展
批发与零售相分离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流通职能上的专业分工,前者直 接与生产企业相联系,后者为最终消费者服 务,而且在于两者相分离之后,演化出了一 系列流通组织形式,促进了流通产业的内部 分工及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从而满足了不 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生产与消费的需要,进 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
第一,流通与生产互相渗透。专职批发商除了直接 到生产企业组织货源外,还开始向销售一加工型或 销售一生产型转化。专职批发商充分利用能捕捉初 期信息的优势,在自己的企业内设立产品开发部进 行产品设计,然后向国内外生产企业下订单,组织 加工,再批发出售,或者批发商直接向工厂投资, 让生产企业为批发销售服务。
一、零售产业的发展
(一)百货商店 1、第一次革命:百货商店的兴起
最早的百货商店——博尔马谢百货商店: 19世 纪50年代由法国巴黎人阿里斯蒂德.布希科创立
百货业革新表现:
1、销售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顾客可以 毫无顾虑地、自由自在地进出商店;商品 销售实行“明码标价”;陈列出大量的商 品;可以退货;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
二、流通产业的贡献
(一)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GDP)的贡献
流通产业对GDP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所实现的产值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这一比重越大,流通产业对GDP的贡 献也越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一国流通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的高 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及社会化、专业化生 产水平有关。
无店铺零售最早起源于美国,发展速度也属美 国最快
无店铺零售革命性的变化
1、经营方式变革:
(1)不需要设立店铺,打破了传统零售商 业经营的空间限制,节省了大量店面租金和 其它费用开支,无店铺零售的“虚拟商店” 还可以扩大市场辐射半径,突破传统商圈理 论的限制,甚至可以跨国界经营,绕过贸易 壁垒的保护,避免直接投资的风险损失。
(3)按商流或物流分类
(4)按商品流通阶段分类
批发业
零售业
(5)按商品流通的范围分类
国内流通
国际流通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点和贡献
一、流通产业的特点:
流通产业之所以对劳动力具有强吸纳力,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消费者对流通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的最终需求不断增长, 这就需要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
2、 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具有以数量管理为主的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
3、传统的零售企业要同时承担两种职能,即采 购和销售,而连锁经营则使零售商业实现了这 两种职能的专业化分离。
3、第三次革命:超级市场的产生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超市出现于1930年8月,— —美国纽约市迈克·加伦创立的金·库仑食品商场
(3) 不是专门以流通为经营内容的经济主体的商品流 通活动不是我们所说的流通产业,如制造商的商品购 销活动、消费者的非经营性购销活动等。
第一节 流通产业的内涵与分类
(二)流通产业的形成(了解)
(三)流通产业集群
流通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 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 竞争优势的经济群。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点和贡献
一、流通产业的特点:
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的功能(就业 吸纳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