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政治制度比较[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一、国体与政体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
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
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
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
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
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
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
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第五共和国总统由选民普遍的、直接的选举产生。
总统任期为5年,连选连任。
总统候选人必须是年满23周岁,服过兵役,依照法律规定有被选举资格的法国公民。
德国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
联邦总理是联邦政府的首脑,由联邦议院选举产生,联邦议员选出的联邦总理必须经联邦总统任命才能正式就职。
联邦总理的权力十分广泛,它拥有对联邦政府内外政策、联邦政府的机构建制、联邦各部的职权范围的决定权等等。
德国联邦政府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政党体制的巩固。
建设性不信任投票案确定可以使联邦政府再选出新的联邦总理之前一直行使政府职能,使联邦政府在这个意义上保持稳定。
三、立法与司法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削弱王权,利用封建等级议会与封建王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等级议会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议会,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共和国创始人和第五共和国宪法制定者吸取了第三和第四共和国议会制度的经验教训,有意识地对第五共国议会的权力、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有力的限制。
1958年宪法把议会排在第四章、在第二章共和国总统和第三章政府之后,就足以证明议会在第五共和国政治设施中已经降格。
第五共和国议会的权力缩小了,它不再是全能的了。
第五共和国议会趋向“合理化”。
在法国议会史上,多采用两院制,使上下两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实现孟德斯鸠的均衡理论。
按照孟德斯鸠的见解,暴虐的议会不亚于专横的行政机构,他称赞英国的“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它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箝制”,说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单一议会滥用职权。
不过,在法国实行议会两院制的各个时期,均衡原则的表现方式也不尽一致,它随着法国议会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
1800年1月第一执政拿破仑决心“以法治国”.首先制定了《法国民法典》,然后是《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事诉讼法典》以及拿破仑一世以后制定的《法院编制法》,构成了通常所称为的基本六法,成为当代法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德国联邦议会1949年制定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是其构建立法体制的宪法基础。
德国实行三权分立,国家立法权集中在联邦,而行政和司法权的大部分则主要由各州行使。
议会制度是民主制度的核心,它在德国的出现与确立要比法国晚的多。
德国的议会制度最早源于中世纪中期不定期举行并且不断变更会址的宫廷会议。
德国的现代议会制度确立于魏玛共和国。
1919年8月制定的魏玛宪法规定,共和国议会采用两院制。
德国的司法制度主要包括法官制度、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诉讼程序、司法审查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等等。
司法机关把公认的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贯彻渗透于各种具体的司法程序和制度中,使之成为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严密体系,为公民权利的实现和法治国家的政治体系的整体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整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由该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国第五共和国初期,旧政党制度与第五共和国政体的矛盾已初见端倪。
传统政党在退伍军人预算项目、召开农业特别会议、核打击力量等问属上与政府发生冲突,并提出弹幼案。
最后,在修改宪法关于总统由普选产生的问题上,传统政党和戴高乐政权最终决裂了。
1962年作为旧政党制度在法国经历了70多年之后寿终正寝,第五共和国新政党制度随之诞生。
摧毁旧政党制度和建立新政党制度是20世纪60法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旧政党制度适应了第三和第上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需要,也符合20世纪上半叶法国政治力量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客观情况。
但也正是这样一种党派林立、软弱和多变的政党制度断送了第三和第四共和国。
因此,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及其追随者对旧的政党十分反感,曾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法国公众舆论也对旧政党制度进行过口诛笔伐。
但他们没有否定政党制度在政体中的作用。
1962年10月,法国舆论调查所调查表明,5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党和政党制度对第五共和国是必要的。
戴高乐及其追随者为了使第五共和国政体运转起来,也认为建立新的政党制度是当务之急。
在德国政党的产生与成熟是与资产阶级革命和议会制的建立和完善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现代政党体制形成于魏玛共和国,毁于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二战结束后,在西方盟国的占领下,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先后建立,而社会民主党在库特.舒马赫的领导下逐渐恢复实力。
德国政党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德国政党是以代议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的基本要素。
自1861年德国第一个政党德国进步党成立以来,政党就逐渐对公民意志的形成、对整个政治体制的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法国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五年。
总统的权力包括:任命总理并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会议;有权解散议会,但一年内不得解散两次;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等。
德国的选举制度,经历了从限选制到普选制、从不平等选举到平等选举、从公开选举到秘密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漫长演变过程;在150年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断地提倡民主和科学。
1949年创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基本法》的制定者对未来的德国采取何种选举制度曾有过激烈的争论。
基民盟主张采用单一选区多数选举制,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则主张采用比例选举制,最后达成妥协,实行多数选举制与比例选举制相结合的选举制度。
1956年5月7日德国颁布了真正意义上的选举法,至今仍然有效。
总结:研究表明,法德政治制度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经济社会结构、公民社会、政治制度规范、政治沟通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其基础动力。
选举制度、政党体制、政党竞争等政党政治规则系统的直接构成因素的变化是其中介动力,而国体与政体是法德政治制度的根本支撑力量和不竭动力。
法德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政治制度的雏形逐渐成熟比不断加以完善,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政治制度的典范。
[参考文献]:《列国志.法国》《列国志.德国》《比较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