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201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


注意“置之度外”“置之不理”“置若罔闻”的区别 :
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 ;
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
因此,要么把句中的“对”改为“把”,要么把“置
12、那个小偷,经常登堂入室,盗窃 财物,最终被绳之以法。
• 登堂入室:登入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识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 境界。
1、明日黄花 •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 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 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2、五风十雨 •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 示例: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 (宋·王炎《双溪诗钞·丰年谣(一)》) 3、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 等盛况。 4、不为已甚:为,过分。已甚,过分。指对人的责 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哀而不伤) 5、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二、功能混乱。(搭配不当)(不合语法) 成语因其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 能也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准确把握。 例 [2013·安徽卷]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 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 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 注。 思路导引“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 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用法上,这个成语只做谓 语(如“这点毋庸置疑!”)、定语分句(如“毋庸置疑的是, 人们的幸福感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形容十分 肯定。句中做了状语,此处成语犯了用法不当的错误。
高考成语专题复习
学习成语有什么好处?
1、准确使用成语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 新华社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 面对全台湾义工进行演讲时,称赞义工的善 行为“罄竹难书”,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罄竹难书,贬义词,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 实(多指罪恶)很 多, 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 是制竹简的材料)。
使之带上了宾语,造成
错误。
(二)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
• 5、公园里有许多姹紫嫣红的杜鹃花,鲜艳极了。 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形 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单一的花。另 外,此处也不能作定语修饰限制中心语“杜鹃花”。 • 6、他家院子里有几棵行将就木的松树,今天早晨, 他把它们全部刨掉了。 行将就木,意为人之将死,而不能用来修饰“松 树”。 • 7、今年冬天,山东有些地区出现了难能可贵的雾凇 奇观。 难能可贵,指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好,值得表扬肯 定,只能用于人。
“如坐春风”指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 喻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并不是指气候。
(3) 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 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 且秀的特色。 "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 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 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4)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 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 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此处误以为是进入危险 境地。 (5)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肩胛骨; 他的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 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形容闭口不敢做声,并非指寒 冷。
特别提醒:



既要理解成语意义,更要注意语境。
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 知一种含义而出现另一种含义导致判断失误。
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其它 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 仍可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仍是重要积累 内容。

掌握高考试题错误用法的规律对答题大有帮助。
考纲要求
考试内容及要求
•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 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历年高考成语规律总结:
成语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几乎每年都有1 道题,考的是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 语除个别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 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 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 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 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返回目录
⑴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 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 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 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而例⑴由 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 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2)今天天气真好,在操场上的人们真是如 坐春风。
2000年7月2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节 目,就是以《七月流火》为题目的。主播还留下一句旁白: “七月流火,昨天北京40度……”。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 豳风· 七月》:“七月流火,九 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 岁?” “七月流火”说的是一种天文现象。“七月”是指夏历 七月,相当于现在公历的八、九月份。 “流”是指恒星往西运行,即下落的意思。“火” ,星 名,或称大火星。 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时分,大火星位于天空的正南、正 中的最高位置;到六月份便向西斜,七月份则更偏西下。 这颗星的不同方位反映了气温的变化,五月时气温最高, 到了六七月,暑热渐渐消退,天气渐渐凉爽。 诗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每当农历七 月,天上那颗名叫“大火”的星星的位置就由最高处逐渐 向西流去,意味着天气渐凉,秋天就要到来了。到了农历 九月份,冷天就到了,就该缝制御寒的衣服了!
3、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提
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
总指点才度过了难关。
• 屡试不爽:“爽”指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文中误把“不爽”理解为
“不成功”。
4、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 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 对簿公堂:指“到公堂上受
审讯”。而此句误解为“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 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和 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 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 郁慕明先生一行……
2005年7月10日至13日,台湾在野党的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到大陆。
•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倪萍也曾在自传 《日子》138页写道,“七月流火,北京夏 季最炎热的日子。”
• 大方之家:“大方”是指 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 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
吝啬。
11、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 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 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 下里巴人:本来是指古
代楚国的一种通俗的歌 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 艺术,与“阳春白雪” 相对。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文 字的表面意义,也不是组成成语的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因此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 例 [2013·浙江卷]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 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 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思路导引这句话要表达“不捐款”的意思,而“捐” 在这里不是捐款的意思,而是“丢弃”的意思;“细大不 捐”就是“小的大的都不抛弃”的意思,这里犯了望文生 义的错误。
2、同学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语文成绩。

“漠不关心”、“妄自菲薄”等成语后面均
不能带宾语。
3、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 罚款”的告示牌。
• 司空见惯:形容经常 看到,不足为奇的事
物。后面不能带宾语。
4、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
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
的成果。
• 发扬光大:不及物动词。 句中误作及物动词使用,
法庭你却硬要派
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再如:这些村办企业虽几经努力,但终因产品 差强人意而被市场淘汰。
• 差强人意:勉强让人 满意。当改为“强人 所难” 。
6、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 危言危行:“危”不是指危 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 危坐”中的“危”。该词表 示正直的言行。
(三)只能用于否定句中
8、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 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
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 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而此句误当作 “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
用了。
(四)注意固定的搭配方式
• 9、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 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2 、准确掌握成语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中央台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比赛中, 一位参赛歌手的唱功赢得了广大评委的一 致称赞。随后,著名学者余秋雨向她提出 了一个成语题:请解释“杯水车薪”的含 义?该歌手想了半天,解释如下:“用一 杯水作为给车夫发的工资,比喻贪婪刻薄、 吝啬之极”。于是,该歌手在评委心目中 的形象急转直下。最终与决赛失之交臂。
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 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 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
法则,其中“训”是典范、
法则的意思,不是教训的意 思。
2、总编认为这篇文章文字粗糙,思
想肤浅,属于不刊之论。
• 不刊之论:“刊”,削除,改正。 古代把字写在竹简或木板上,有 错误就用刀删去。比喻不能改动 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返回目录
功能混乱,搭配不当(不合语法)

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 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 配,则容易出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 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 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一)不带宾语
• 1、 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