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楚声”
《楚声》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兴起的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并由屈原开始的骚体类作品的总称,在音乐上称“楚声”,也叫“南音”。
楚声中的九歌
《礼记·郊特牲》载:
“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三代乐舞”
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唐尧的乐舞叫作《咸池》,歌颂舜的乐舞叫作《箫韶》。
3“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咸池—————尧—————祭地神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作业:1名词:三分损益法
2说出“十二”律各律的名称;
3为什么说音乐起源于劳动?说出关于原始社会音乐起源的主要观点,并能进行简要的分析;
4葛天氏之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课后预习:
第四讲
授课内容:第七节中国先秦音乐论着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先秦出现了哪些音乐论着,对音乐美学思想论着《乐记》的成书、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重点、难点:《乐记》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先秦音乐论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竹书记年》、《尚书》、《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均有有关音乐的记录以及对音乐的评论和述说,墨子、荀子也曾对音乐有过专门的论述。
墨家学派提出了“非乐”、“兼爱”的理论,主张不要音乐;
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其“道法自然”为出发点,提出了清淡、虚无主义的音乐美学观点——“大音希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儒家学派对待音乐的态度比较积极,从孔子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把音乐当作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3《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着,它总结了先秦音乐美学的成果,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
时代:《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地域: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我国着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
①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如《周南?桃夭》
箫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第四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夏龠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记》)。
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1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①《东皇太一》;②《云中君》;③《湘君》;④《湘夫人》;⑤《大司命》;⑥《少司命》;⑦《东君》;⑧《河伯》;⑨山鬼》;⑩国殇》;⑾《礼魂》。
楚声的乐器
记载中,《九歌》使用的乐器是钟、鼓、琴、竽、篪等。
楚声的曲式
屈原在创作中,并不是原型照搬,他创造性地加进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与曲式结构有关的因素,如“少歌”、“倡”与“乱”。
②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如《豳风?东山》
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吕氏春秋》中的“古乐”、“音初”、“大乐”、“佚乐”等不仅记载了音乐的历史,也对一些音乐进行了评论,还专门对音乐的历史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其“古乐篇”中对远古音乐的描绘,对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东音”、“西音”、“南音”、“北音”、“郑卫之音”和“桑间之音”等四方的民间音乐。开中国音乐专门历史之先河,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历史文献,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2音乐美学理论
我国音乐美学有着悠久历史,是世界上音乐美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急剧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各持不同见解,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论争,围绕着怎样看待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辨论。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
教学目的:
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
③音乐的美感认识;④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等。
关于音乐的本源问题:认为音乐的产生是由于外界事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结果,人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是一致的,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第三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四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五节《诗》和《楚声》
第二讲
授课内容:
第一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三节《诗》和《楚声》
教学目的:
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的出现的主要原因,重点掌握三代乐舞的内容;应掌握我国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以及《诗经》和《楚辞》在音乐上的特点和贡献;
《九歌》是“楚声”的一部代表作,其歌词被保存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和属于他的流派作家们的诗歌集——《楚辞》之中。
《九歌》这部作品原是一套民间歌舞,传说是夏王“启”从“天帝”那取来的,这当然是神话,但也能说明它是一种古老的乐歌。这一古老的乐歌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古代乐歌为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都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其标题如下: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10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音响:
1河南安阳武官村虎纹大石磬测音
2西安半坡出土埙测音
3山西侯马出土编钟测音
欣赏作品:
Hale Waihona Puke 1钟磬与乐队《楚商》(主要通过欣赏了解磬的音响)
关于《乐记》的成书
(1)《乐记》是先秦儒家学派论“乐”的言论。《乐记》虽然不一定是先秦原书,但都是根据先秦有关音乐的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
(2)《乐记》是公孙尼子撰写,后人根据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
乐记的内容:
现传《乐记》共11篇,被保存在《礼记》之中,其内容包括:
①音乐本质与特征;②音乐与伦理、政治的关系;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作。
《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一般很少为人所重视。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但也有用“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燕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