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

教师诗词创作培训材料我们要学习的诗词创作,指的是近体诗的创作。

在这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下一些概念。

你们都是年轻人。

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古人的诗词了。

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认识。

古典诗词从体裁上来分,以唐朝为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比如诗经、楚辞、乐府、歌行体等。

唐朝以后出现了格律诗,这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注意:近体诗与近代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近代诗指的是1919年五四以后的新诗体,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散文诗)。

比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

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不同呢?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泛,句子不太讲究平仄,句式也参差不齐。

而近体诗呢?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有严格的押韵,讲究平仄调和,讲究对仗,而且句数、字数和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那么大家要问了,这样说来,写古体诗岂不是要比写近体诗容易吗?我的回答是:否。

为什么呢?因为古体诗的用语高古,没有深厚的古文学修养,写不出那种高古的气象,就成了顺口溜。

大家都读过《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这些都属于古体诗,这些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语言既高古而华丽,今天的我们想写出这样风格的古体诗,难度相对大些。

那么近体诗就好些吗?也不尽然,但近体诗篇幅短小,筀初学时容易上手。

就像我们打拳一样,开始学的都是基本的套路,等到把这些套路用熟了,自然就能进行变化。

近体诗的绝句包括五绝和七绝。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五绝的格律。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诗(唐李贺)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

这是一首五绝,全诗只有20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有两个因素:一是押韵,二是平仄调和。

我们先来说一下韵,古人的近体诗,一般用的是《平水韵》,大家到网上可以搜到这个韵表。

现在人提倡用《中华新韵》,也就是按今天汉语拼音的四声编写的韵表。

不管我们今天的创作用什么韵,但因为我们是传承古典诗词,所以都有必要对《平水韵》有一定的了解。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平水韵》表和《中华新韵》表。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五绝,它的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的韵是“钩”,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秋”。

“钩、秋”两个韵在《平水韵》的下平“十一尤”里,在《中华新韵》的“七尤”里。

我们再看平仄: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大漠”是仄仄,“沙如雪”是平平仄,句尾仄收;第二句“天寒”是平平,“白屋贫”是仄仄平,句尾平收;第三句“柴门”是平平,“闻犬吠”是平平仄,句尾仄收;第四句“快走”是仄仄,“踏清秋”是仄平平,句尾平收。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看下一首:泊湘口(戴叔伦)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不押韵,第二句押的韵是“波”、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押的韵是“多”。

这首诗押平水韵的下平“五歌”韵。

我们再来看句子的平仄:第一句“湘山”是平平,“千岭树”是平仄仄,结尾仄收;第二句“桂水”是仄仄,“九秋波”是仄平平,结尾平收;第三句“露重”是仄仄,“猿声绝”是平平仄,结尾仄收;第四句“风清”是平平,“月色多”是仄仄平。

结尾平收。

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五绝的两种样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仄收式。

这也是五绝的“正格”,那么五绝还有“非正格”的吗?有,那就是首句押韵。

首句押韵式,在这里我们先不讲,你们先把这正格掌握了,写熟了,非正格也自然就会了。

大家要问了,古人怎么就这么呆板啊,这二十个字,不是平,就是仄,难道就没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吗?当然有,古人也不是就这么不讲道理,能通融的地方也可以通融。

比如: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绝的两种格式:一是仄起仄收式,一是平起平收式。

二四句要押韵,而且韵字要在同一个韵部。

绝句的前两句称为一联,后两句也称为一联。

一句里平仄要相间,一联里平仄要相反。

二三句之间要相粘(粘头不粘尾)。

这两种格式掌握了,那么七绝的格律就容易掌握了:七绝的平起平收式:先来看五绝的仄起仄收式: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加上两个“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第二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第三句,我们在“中平平仄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仄仄中平中仄仄;第四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

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七绝的仄起平收式:我们先来看五绝的平起仄收式: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

本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第一句,我们在“中平中仄仄”的前面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第二句,我们在“中仄仄平平”前面加上“平平”,变为:平平中仄仄平平;第三句,我们在“中仄平平仄”前面加上“平平”变为:平平中仄平平仄;第四句,我们在“中平中仄平”加上“仄仄”,变为:仄仄中平中仄平。

这就是七绝的仄起平收式: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

从五绝的格律到七绝的格律,首句因为从仄收转到平收,这里需要大家留心记一下它的变化,只要首联的格律正确了,其它三句的格律都可以推出来。

另外,七言绝句首句以平收为正格。

还有两种:一种是平起仄收式,一种是仄起仄收式。

这两种我们暂时先不讲。

大家把正格先掌握,以后写得多了,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格都会写。

掌握了格律后,我们就可以动手写诗了。

但在写诗之前,我们还要明确一件事,诗和散文、小说等其它文章一样,它也是一种体裁,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好,我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先把主题确定好了,然后选择能表达这个主题的材料。

当然,能表达同一样主题的材料很多,就看你怎么选,从什么角度去选。

那么后面就是动笔写了。

写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语言。

古典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炼、含蓄,这是诗词特有的美。

三、绝句的章法和构思绝句的章法一般来说有起承转合四个步骤。

就是首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

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

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

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

写细了,会浪费笔墨。

写粗了,又可能交代不清。

因此,必须抓住最精彩的一点展开。

绝句之绝,就要体现在诗人的思力上。

没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是不可能出经典之作的。

绝句的章法固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

那样往往会后继乏力。

只要抓住问题的要害,轻轻地开了头就可以了。

顺承,就是接着前一句话说,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

妙成,好比抖包袱。

尾句一出,中心亮明了,使人眼前一亮,然后拍案叫绝。

我们以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一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知道,赤壁是个古战场。

自古写这个题材的很多,但我以为杜牧的这一首与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不同,有着极其经典巧妙的构思。

起句交代作品所描写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捡到一块废铁,这是一块埋藏于沙土下面的折断了的戟,是一种武器。

承接句进一步交代说,自己回家去清洗打磨,认出是古时留下的。

至于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作者没有讲。

但因为题目里交代了“赤壁”二字,我们知道是三国时期的。

这样,就顺便扣上了赤壁古战场这样的题。

第三句转折,就是典型的跳转,作者在这里做了一个假设,假如东风不帮助周郎的话(会怎么样呢)?尾句合的甚为有意思,作者不说战争的结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避重就轻地说二乔(三国东吴霸主孙策和大将周瑜的妻子)的命运。

关于赤壁之战的种种说法,我们不用在这里详加陈述,二乔的结局在这里代指了战争的结局,这是诗这种文体所特有的方法。

这里不仅有象征,而且有假设。

全诗的技巧也主要体现在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跳转。

东风句的出现,在我们初读此诗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突然。

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东风与废戟的关系,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

而当我们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才明白它的妙用。

这就是转折的妙处,这就是波澜。

从捡拾废戟而磨洗,因磨洗而认前朝,进而想到东风,于是假设,最后妙结,这之间包含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叹服。

读者可能会问,写这样大的题材,当然可以做到波澜壮阔。

如果是小的题材呢?其实,诗的技巧就在于作者的构思上,是诗人思力的体现。

小的题材一样可以尽起波澜,关键在于作者如何把握。

比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回望绣成堆,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

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山顶千门次第开。

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山顶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

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

杜牧过华清宫旧址,过去的事情早已经成为历史。

作为咏史篇,这里的事情是透过历史的印记而想象出来的。

这里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也不乏夸张的妙用。

比如千门就肯定不是真的有一千座门,而是一种夸张。

但这个夸张不是全篇的技巧,而是修辞。

因为它只对这一句起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

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实在是没有什么联系。

但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无人知是荔枝来。

原来是在说荔枝。

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

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

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

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说一下,诗,尤其是绝句,它的线索是很重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