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杨浦区九年级上册绿色指标监测语文学科试卷一、古诗文(22 分)(一)默写(8分)1.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2.,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4.开学典礼上,老师引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鼓励同学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图强,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 5-9题。
(14分)(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西施山书舍记(节选)①西施山去县①”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②"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
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③"。
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
东外折,断水以菱。
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
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
余少时盖觞④"于此而乐之。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而今变而且迁之。
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
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
至其易冶⑤。
以朴,易优伎⑥”以农桑,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⑦”。
--选自(明)徐渭《徐文长全集》【注释】①县:指绍兴县。
②《越绝》《吴越春秋》:史书名。
③此句意思为:越王勾践在土城山建宫,教西施、郑旦二人歌舞礼仪等,把她们献给吴王。
④觞:饮酒。
⑤冶:艳丽。
⑥优伎:歌舞。
⑦此句意思为: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5.甲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人名)。
(1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 分)(1)后人始易以今名()(2)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记得我年轻时好像曾到西施山饮酒并且至今感到高兴。
B 记得我年轻时好像曾到西施山饮酒并且为之感到高兴。
C 记得我小时候好像曾到西施山饮酒并且为之感到高兴。
D 记得我小时候好像曾到西施山饮酒并且至今感到高兴。
8.甲文写景,艺术手法高超。
如“皆若空游无所依”,表而写游鱼,实则写_______;乙文写景,语言质朴。
第②段描写了,甲乙两文均借景抒情,甲文抒发了作者____;乙文抒发了作者_____。
(6分)二、现代文(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0-13 题。
(13分)让英雄的价值得以回归①四川凉山一场森林火灾,30名消防队员和地方干部群众在救火战斗中牺牲,震动全国,引发了如潮的感动和哀悼。
媒体报道可谓充分,但却也不无片面和简单化之嫌。
②人们被英雄感动,但感动的表现肯定不只是哭泣和悲伤。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看到把感动简化为哭泣的场面。
每有英模报告,电视上就反复出现抹泪、抽泣的画面,照片上则是涕泗横流的感伤。
这样的场面反复出现,形成了“感动哭泣化”的表现模式,其背后反映的则是一套认识模式。
反对把英雄作“高大上”的表现,主张把英雄“凡人化”,这固然能使英雄显得“平实”、“可感”、“直观”,但却忽略了英雄壮举不平凡的一面,以及这一面带给人的心灵冲击、震撼。
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已不再对英雄壮举与普通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进行区分。
人人皆可以为英雄。
这种认识模式钝化了人们的神经,简化了人们的情感,弱化了英雄的价值。
③英雄出自平凡,但英雄不等于平凡。
应当让英雄的价值得以回归。
④生命无论因什么而损失,都令人哀伤,哪怕正常死亡,也是如此。
死不是英烈与普通人的区别,构成英烈与普通人的区别的,在于普通人死于遇难、受害或者疾病、衰老,而英烈是为他人、为大众而牺牲,他们在急难险重的关口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⑤我们并不鼓励牺牲,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应当避免牺牲,也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才对英雄在紧急关头置个人生命于度外的行为更加敬仰。
英雄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而是在宝贵的生命与赴汤蹈火之间做出了选择。
英雄牺牲精神的价值,就是让人认识到这样的精神使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⑥面对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壮举,人们在感动、哭泣的同时,还要“化悲痛为力量”,将英雄的牺牲精神内化为个人心中向上的力量。
没有这样的一种“化”,就是对英雄价值认识的简单化。
明末御史左光斗,不畏权宦奸党,不惧严刑拷打,最终被害狱中。
他的学生史可法探监时“抱公膝而呜咽”,被左光斗斥责。
后史可法成为明末抗清名将,为国捐躯。
他曾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师生二人,铮铮铁骨,为后人称颂。
革命先烈李大钊,为救民众于水火,赴汤蹈火,从容就义。
他的牺牲令人扼腕,他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让更多的仁人志士在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
可见,从古至今的英雄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它让更多的人觉悟,以英雄为榜样,化悲痛为继续前行的力量。
⑦让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而不只是“平凡起来”:让英雄在人们心灵中所唤起的情感丰富起来,而不只是“哭泣起来”。
英雄不是天生的“高大上”人物,但英雄最终成为了“高大上”人物。
人人皆可以为英雄!10.请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2分)11.第②段和第⑦段中都有“人人皆可以为英雄”一句,其内涵不同。
请简要分析。
(3分)第②段:__________第⑦段:_____________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两个层次展开论述,请作简要概括。
(1)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5分)13.下列这则材料是否可以放入第⑥段中?请简要阐述理由。
(3分)人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怎样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真正的钢铁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笔下的保尔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激励了成百上千的革命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
(13分)①对70年代出生的我而言,田间劳动是少年时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当时也会觉得劳累不堪,如今回头细想,在艰辛的操持和锤炼之中,我们对于自我、生命和自然的关系、父子亲情等都有了更为真切而深刻的认识。
②每年最艰苦的劳作时光就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中的抢收抢种。
“双抢”大都是在7月中下旬,持续十天左右,气温多在 35 摄氏度以上。
③记得我和兄妹七八岁时就开始跟随父母参加“双抢”。
先是割稻,顶着酷暑,戴着草!弯腰右手执镰刀,左手握住一把水稻,往里用力折割下来,再集中归置放好。
这时往往汗如用下,也顾不得擦拭。
成熟的稻子有刺人的芒,刮到脸或胳膊上都是一道道痕迹。
头顶上是灼却而刺眼的阳光,脚下是热浪逼人的泥水,身体承受着高强度劳动带来的挑战和疲惫。
有时还会有蚊虫在周围“环绕立体声”鸣叫,时不时在身上叮咬出大小不一的肿块。
④割稻子结束后就要插秧了。
这时最令人担惊受怕的就是蚂蟥来蜇人,盘吸到腿上有时还很难挣脱,甚至会钻进皮肤里。
插秧前先要赤脚将残留的稻秆踩进泥田里转化成肥料,这也不是一件简单活儿。
踩完后,接下来的拔秧也需要长时间弓着腰,但相对轻松。
先将秧苗从一丛丛的秧苗里连根拔起,积累到一定数量再捆扎起来放好。
拔秧一般安排在清晨,微风轻拂,鸟儿啁啾,一望无垠的稻田里青翠欲滴的秧苗摇曳生姿,亭亭玉立,惹人怜爱,此时感觉真是快乐。
⑤最后的环节就是插秧。
有时秧苗插得不当,风一吹来,它们就都扑倒在盈盈一水间;或者碰上田地缺水相对粗硬,即使一直插秧的右手食指和中指酸痛不已,秧苗还是容易倒伏,这时就得返工重作。
让一株株秧苗在泥土中生根站稳自然生长,真是件令人痛苦也很吸引人的事。
一排排既稚嫩又倔强的秧苗就像自己的劳作艺术品在田园这个展览空间自然而野性地生长,这时候的劳作似乎又染上一些与生命成长有关的感同身受的体验了,看着它们,我想到了自己。
正如阿伦特”所言:“所谓劳动的'幸福或喜悦’,是人体验到的纯粹活着的乐趣,也是我们与所有其他生物共有的乐趣。
并且是人唯一能在自然规定好的循环中,心满意足地转动的方式,苦干和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⑥劳作中也会有短暂的欢愉,父母会安排农忙季短暂的休憩,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洗脚上岸回家去喝一碗祖母准备好的绿豆粥来消暑。
有时,还会有异乡人挑着白馒头来售卖,父母是不吃的,但父亲会买几个给我们填饱肚子补充体力,那种弥漫清香略带甜味制作粗糙的馒头给我们的童年馈赠了一种长久存留舌尖上的回味。
有时还会买西瓜来解暑,那种自然的清甜与凉沁也长久地让人回味。
在漂泊异乡的漫长时光里,我似乎再也没有品尝到如此让人期待和欢呼不已的食物了。
田间劳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艰苦的锻炼,这种生活是今天很多不用下田干活、留守乡村的少年难以想象的。
⑦这就是当年我们的日常。
我们之所以能考上大学,跟我们这代人从小在乡村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身心磨碉有关系吧。
这种在极端环境里的身体劳作和精神操练,对于培养心志的坚韧不拔和为达目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人格都极有价值。
伴随我们成长的还有父母等长辈的劳作辛苦,田间劳动的朝夕相处让我们很早就感受到了父辈养育我们的辛酸,进而产生了一种精神动力,要改变命运,要知思图报。
这种内驱力在如今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整体消退了,共同劳动、守望相助形成的家庭共同体意识也弱化了。
⑧现在想来,当年在田间顶着烈日的辛苦劳作,就是自然给我们生命最好的馈赠吧。
【注释】①阿伦特:外国思想家、政治理论家。
14.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_______(4分)15.下列对第⑥段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我们”的欢愉就是短暂的休憩和简单的补给,更能反衬出当年劳动的艰辛。
B.家人之间守望相助的亲情值得“我们”回味,也是“我们”奋斗的源动力。
C.简单的食物让我们“期待和欢愉不已”,表现了“我们”兄妹三人的乐观。
D.和现今乡村少年的生活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6.阅读全文,概括田间劳动的艰辛表现在(1) (2) (3)(3分)17.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结尾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4分)三、综合运用(12分)根据要求,完成第18-21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