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开膏药的秘密

揭开膏药的秘密

常识篇膏药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

唐、宋时期,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

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贴膏药治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无痛苦,加之其治病范围广泛,易被人们所接受。

特别是常患颈、肩、腰、腿痛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对膏药更是情有独钟。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

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3种剂型,作用各有特色膏药种类繁多,综合古今膏剂,除去内服煎膏,外用贴膏大致分软膏、硬膏、敷膏三大类剂型。

软膏人们习惯称它为“药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蜡、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配上中药而制成。

软膏对皮肤具有保护、湿润、润滑作用。

有些膏药中的药物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

这种剂型特色突出,疗效肯定,患者乐意使用,一般的药店均有出售。

硬膏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多由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近似固体的剂型。

使用时需加热软化后摊在干净的厚布、牛皮纸或熟制后的狗皮上,贴于患处或穴位。

此类硬膏药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根据基质和制作工艺不同,有铅膏药、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剂等。

敷药膏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粉,用各种液体调成糊状或软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患处或一定的部位。

这类剂型制作较简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调配使用。

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膏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膏药的疗效也显著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特别在剂型上有了改革和创新,目前市场上已出现新一代不同配方膏药剂型,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受到患者的青睐。

如今,除了医院(特别是中医院)的药房,大大小小的药店、诊所,甚至地摊上都可见到膏药的身影。

面对眼花缭乱的膏药市场,您若需要,该怎样选择?对证选膏药科学的方法是对证选择,并非根据价格或者品牌来选。

因为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证,世上没有通治百病的膏药。

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根据适应证来选择。

★关节疼痛(风湿痛)、僵直、肌肉麻木、骨折、伤筋(扭伤、挫伤)患者,可选用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的万应膏、消炎止痛膏、活血膏、橡皮类膏药和接骨膏等。

★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散者,以及有疮疖、疔的患者,可选具有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等作用的太乙膏、拔毒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水黄膏和黄连膏等。

★如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腰痛、关节痛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以散寒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淤、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

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如每日贴1次,有预防心绞痛的作用。

识别优劣膏药根据1995版《中国药典》对中药膏药质量的判断标准,合格的膏药应满足以下要求:老嫩皮肤均适宜,贴于皮肤上有适宜的黏性,不会移动位置;外观油润细腻,对皮肤无刺激性;同种膏药的厚度和重量应基本一致;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黏性。

以上这些只有在使用后才能知道。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在选购膏药时应该了解的是:合格的膏药外包装应标明生产厂家、药品准字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一般为2年),药品说明书详细明了。

认准国药准字号膏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剂型,正规合法销售的膏药应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药品准字号。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规范细则》有关规定,中药说明书格式中应标明主要成分。

在药品说明书上还应标明: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不良反应、禁忌证(有的标为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谨慎购买地摊“祖传膏药”地摊上的“祖传膏药”不能说都是假药,但是良莠不齐,恐怕骗人的不少。

卖药者吹嘘膏药疗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

由于地摊上的药贩流动性大,上当了只能自认倒霉。

患者还是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具有药品准字号的膏药,有些正规医院的自制膏药也可以使用。

应用篇很多患者自己选购膏药,没向医生咨询或阅读说明书,就贴在疼痛的地方。

然而,这样做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有效,还有可能有损健康。

须知,膏药贴法也是有讲究的。

膏药贴法有讲究☆找准贴药部位在贴膏药前应选择正确的贴药部位,如偏头痛贴太阳穴;跌打损伤、各种皮肤病等贴敷患处;慢性支气管炎贴肺俞、天突等穴;胃痛贴脾俞、胃俞或上脘、中脘。

有些膏药必须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如治疗小儿寒积腹痛的小儿暖脐膏,必须贴于肚脐上。

☆清洗贴药处在贴膏药前,应先用毛巾蘸温水洗净患处,擦干后再贴膏药;红肿痛部位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贴膏药。

☆关节扭伤应先冷敷关节扭伤,不应马上贴膏药。

因为用于扭伤的膏药具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如伤后马上就贴膏药,不但达不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反而会使局部软组织充血肿胀、疼痛加重。

正确的方法是,在皮肤无破损的情况下,应先用冷水冲洗患处或用冰敷患处。

待24小时后再热敷或贴敷膏药,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和肿胀,又可缩短病程。

☆热敷可贴牢膏药冬天气候寒冷,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热敷一下或用电吹风吹两三分钟,以便粘贴牢靠,提高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的处理轻微不适多数人贴膏药后并无明显不适,部分人会感到局部微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反应,可以不管。

还有一些人在贴上膏药后会出现水疱,如果疱不大,也不易磨破,则停用膏药,待疱消退后再贴。

如果疱较大,容易磨破,则可用消毒的注射器或用普通的缝衣针火烧一下后,将疱挑破,挤净疱内的液体,然后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

如果反复起疱,则按过敏反应处理。

过敏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瘙痒,说明对膏药过敏。

★应立即揭下膏药,如果过敏反应较轻,则用温水将贴膏药处清洗干净即可。

★若贴膏药处起疹子、水疱等,应立即将膏药取下,用盐水或雷佛奴尔(乳酸依沙吖啶,又名利凡诺)消毒患处,再用纱布包扎。

★如果水疱大,应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泡内液体抽出,再作相应处理。

★若已发生溃破,则用酒精消毒或搽龙胆紫药水,待不痒和伤口愈合后再贴,或贴之前在膏药上撒点薄荷冰来预防。

★如果仍无法控制则应到医院处理。

★用同一种膏药,出现2次过敏反应,则以后禁用这种膏药。

膏药也有禁忌证膏药虽好,但并不是有适应证就可贴,和所有药物一样,它也有禁忌证。

◆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引起流产。

◆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面部和有毛发的部位(如会阴、腋窝、头枕部)不宜贴膏药。

面部贴膏药影响美观,一旦发生过敏则后果严重。

而有毛发的部位不易粘贴,以后揭膏药也比较麻烦。

◆创伤性骨折前期及严重皮肤病局部不宜贴膏药。

◆女性患者在月经来潮期间,在腰骶椎或腹部应停贴膏药3~5天。

◆相对内服药和注射药来说,外用的膏药要安全得多,但小孩、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用膏药仍需十分谨慎。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会对胎儿、婴儿产生影响。

所以,这些特殊人群用膏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随意使用。

换贴膏药,让皮肤休息很多需要用膏药的疾病,不是一张或一剂膏药可以治愈的,并且膏药不能长期贴于皮肤上,得在规定的时间内换贴膏药。

●根据膏药的制作工艺和药效持续时间来决定膏药的使用时间,用之前要认真阅读膏药的说明书,还应结合自己的皮肤是否过敏而定。

一般情况下,一张膏药的药效可维持1~2天,有的黑膏药药效较长,但连续贴用最多不超过7天。

因为皮肤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

长时间敷贴膏药,会造成局部温度高、湿度大、代谢废物不能排出,而刺激局部皮肤,产生瘙痒等不适。

●用于治疗溃疡创面的膏药应缩短换药间隔时间,以5~6小时为宜。

●两次贴膏药之间还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掉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和伤口中的分泌物之后,让皮肤适当休息1~2小时再贴。

另外,如果膏药贴的时间较长,两贴之间不清洗,不留一点儿间隔,膏药中的成分就可能经过汗孔侵入皮肤深处,诱发过敏,引起接触性皮炎,俗名“膏药风”。

出现与所贴膏药形状相同、边界清楚的红斑,伴随剧烈的瘙痒,厉害的还可能起水疱甚至大疱。

●根据疾病的特点,膏药的使用也有疗程之分。

急性病的疗程短,而慢性病的疗程长。

而且,膏药也不是万能的,一般2~3个疗程,如果疗效不显著,则应换药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怎样揭膏药才可避免或减少疼痛膏药贴在皮肤上,而皮肤上有汗毛,揭膏药时必然要拔起一些汗毛而引起疼痛。

那么,怎样揭膏药才不疼呢?★首先,在贴膏药前,应尽量剃净患处的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

★在揭膏药前将润肤油均匀涂抹在膏药的表面,让润肤油浸到皮肤与膏药之间,减弱膏药的黏性,揭膏药时就不会疼了。

★膏药撕揭时动作轻柔,防止撕裂皮肤。

★粘贴比较牢固的膏药,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或电吹风吹一下,也可以用温热水浸泡或用毛巾打湿,然后再揭膏药,可减轻疼痛。

★对粘在皮肤上的部分药膏,可用纱布蘸少许汽油擦净,然后再用酒精消毒。

膏药的保存◆传统的膏药如狗皮膏、拔毒膏等,应存放在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以避免过热使膏体熔化。

◆现代工艺制成的巴布剂(外用贴剂)等,存放比较方便,只需放在干燥处即可。

◆软膏是由植物油等油脂配制而成,在遇到空气、光,或温度过高等情况特别容易败坏,故应将其置于棕色广口玻璃瓶或瓷罐内密封,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这些装软膏的瓶或罐,用前一定要洗净,消毒晾干后再使用。

◆膏药不宜和茶叶、食品存放在一起。

◆膏药贴了一次,如果保存得当,表面还是油润细腻并有黏性,则还可以使用;当膏药已经变硬、没有黏性则不能再用。

◆膏药的制作比较复杂,建议不要自己制作,应到正规医院或药房购买成品,以保证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家中常备的膏药风湿止痛膏由川乌、草乌、三棱、莪术、白芷、荆芥、防风、红花等20味药物组成。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淤的作用。

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肩、上肢、关节、肌肉疼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