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培训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培训
《伤寒论》(外感病) 113方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262方
八法: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利)
汗法——解表 下法——承气汤、麻子仁丸 吐法——瓜蒂散 和法——小柴胡汤 温法——附子汤、四逆汤 清法——白虎汤 补法——炙甘草汤 消法——生姜泻心汤
(4)《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4)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详解《伤寒论》常用方20首 开创方论的研究方法
(6)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 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4.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 11000首,分为16纲,60类、《濒湖脉学》27种脉 象体状诗、主病诗、相类诗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 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药学 方剂学
一 、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寒凉派 刘完素
认为五运六气,火热居主要 地位;发病病机也以火热为 主;六气皆可从火化,因而 他大力倡导火热论,治疗上 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 药物。
补土派 李杲 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中心 是 “内伤脾胃,百病由 生”,认为人体内在元 气充足时诸病不生,而 元气的充足与否主要取 决于脾胃有无受伤。
金元四大家
(5) 汉.华佗 《中藏经》 “麻沸散” 最早的外科麻醉手术
2.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 最早的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最早的针灸学专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千金方》 6500余首方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黄帝内经》中13首方的方名及主治。
(2)扁鹊.《难经》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史记·扁鹊传》“ 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 阳,闻周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 儿,即为小儿医。”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经方之祖” ,共314方 “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先河、集理法方药于一体
攻邪派 张从正
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 气所致,因此治病就是 要攻邪,邪气去而人身 的元气自然恢复。去邪 的方法主要有汗、吐、 下三法。
养阴派 朱震亨
认为人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人的生命 源泉在于生理之相火, 而相火之变为病理,相 火妄动则煎熬真阴。在 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 法。
课后作业
金元四大家学术流派你赞同何方? 反对何方?说出你的理由?以PPT 形式汇报,可5~10人一组,每组5 分钟。请参考《各家学说》等相关 书目。
中医学概论
刘 亚 梅 Ph.D
学习要求
平时成绩:回答问题、作业等(占总评30%) 期末笔试:试卷(占总评70%)
平时成绩要求
请准备两本笔记,一为课堂笔记,包括上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扉页上目录、时间、答案页码) ;一为读 书心得笔记。(参考书目见后,每周500字,有原文、 有注释、有心得体会 )
共365种中草药 上、中、下三品 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
上品:人参、甘草、 地黄、龟甲、阿胶等 120种。无毒或毒性小,属补养类药。
中品:葛根、当归、麻黄、知母、水银等 120种,有毒无毒均有,多系补养兼攻治 疾病药物。
下品:附子、乌头、半夏、蜈蚣、蛇蜕等 125种,多有毒,不可久服,可除 寒热破 积聚,攻治疾病药物。
➢ 如课堂讲授、临床带教、讲座、实验室
导论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概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 医学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
儒家“神学 唯心主义”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 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18卷162篇,13首方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 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 本理论):始见于张仲景之言 《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 络、腧穴针灸等):始见于王冰之述 《素问》
不定期批阅,作为平时成绩。
时间 题目
3.6 1.<<黄帝内经>>中13首 方的方名和主治?
答案页码 P3
老师批改
你最想了解中医学哪些方面的内容?
➢ 如理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 ➢ 临床—中草药、常用中成药、养生、针灸、按
摩、美容、常见疾病的诊断(舌诊脉诊)、防治 ➢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你最想让老师以何种方式讲授此门课程?
(2) 命门学说——温补学派 “左肾右命门”
明·张介宾《类经》、《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认为“两肾皆属命 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 海,为死生之窦”。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赵献可“两肾之间命门说”、孙一奎“肾间动气命门 说”、清·程知“心包络命门说”
王焘《外台秘要》6000余首方 首载消渴病 状和治疗方法 (5)唐《新修本草》 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
3.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典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和)—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一)中医学的起源
“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 毒”
经验实践的积累
质的飞跃
抽象、系统的理论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吕氏春秋》
Hale Waihona Puke 老子“虚静无为”说孔子“安适自养”说 《易经》 《韩非子》、《庄子》
➢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 应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 张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