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3)1.1 峨眉山简介 (3)1.2 峨眉山地质 (5)1.3 峨眉山地貌 (14)1.4 峨眉山气候 (15)1.5 峨眉山水文 (17)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 (18)第二章实习目的及要求 (18)2.1 实习目的 (18)2.2 实习要求 (19)第三章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 (19)3.1实习路线 (19)3.2实习时间 (19)3.3实习地点 (19)3.4组织单位 (19)第四章实习内容 (20)4.1 峨眉山植物 (20)4.2峨眉山土壤 (23)第一章实习区概况1.1 峨眉山简介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主峰为金顶。
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
相对高差近2600m。
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
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
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
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
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
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
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
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
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
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
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
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
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
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
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
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
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
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
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
大峨、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之赞叹。
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
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种:“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
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
无不引人入胜。
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
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
佛教文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状如五瓣莲、建寺最早、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地处四川盆地绵延数百里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贤菩萨道场。
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号称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
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
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
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因菩萨而扬名。
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
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
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
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
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
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成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
峨眉山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
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八大寺庙。
尼众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觉寺、纯阳殿、神水阁。
寺庙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浇、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重达62吨,高7.85米,为宋朝时铸造,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
此外古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以自然风光优美、佛教文化浓郁而驰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列并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体,雄伟的气势,引起崇高的美感。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平地拔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m,相对高差2600m,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m,所以历代称之“高凌五岳”。
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蓝天,气势磅礴。
登临金顶,极目眺望,或群山叠叠,或云海茫茫,变幻无穷,令人心旷神怡。
(2)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
山中峰峦叠障,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山体轮廓优美,线条流畅,景色多姿多彩。
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观,堪称第一。
(3)神奇:峨眉山这个“普贤道场”的佛门圣地,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中。
而神话传说,以及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武术等的渲染与传播,使这座佛国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虚幻莫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名山中实为首届一指。
峨眉山奇特的气象景观如金项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朝晖、晚霞,以及雷洞烟云、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雨湘雾湘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堪为中国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们美的享受与熏陶,使之成为人们崇拜与讴歌的对象而名扬天下。
1.2 峨眉山地质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
峨眉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中国通称震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
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
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
其主要类型有: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
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
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1.峨眉山地质发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
其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其地质发展作以下介绍:早在距今约8.5亿年以前(即早震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
早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
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
这个时期,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尚可清晰地看到藻类的化石遗迹。
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
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