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必须读的十本书2010-04-28 17:15:33[1] “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3] 《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4] 《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5] 《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6] 《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7]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8] 《你好,忧愁》——缅怀萨冈[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10] 《ELLE》:她世纪看《她》1.“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彼得梅尔/著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滴几滴橄榄油在涂满了碎番茄的面包上,和着阳光一起吃下;花一上午的时间在山谷里漫步;午后挟一本书,在小树林找一个凉快所在,睡上两小时;趁余阳未尽,回到游泳池里,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晚上睡在能看到星星的房间里,窗外更有鸟鸣山涧幽。

这还不够,都是习惯了文明和物质的都市人,所以这里还应该是喧闹、绚丽、生机勃勃的,有一群有趣、热情、淳朴的当地人,让你生活得闲适却并不单调,宁静却并不孤单。

梅尔说:欢快的假日有两个最简单的要素,一个是明媚清澈的阳光,一个是随心所欲的计划。

这两点,只有到过普罗旺斯才有体会。

现在去不了?哦,或许有一种办法能找到它。

那就是读梅尔的书,在《重返》中品味从《一年》到《永远》。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这就像花一样。

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一书,自从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经久不衰。

“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3.《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林达带着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九三年》,奔赴巴黎。

正因为是在“革命”中读的法国革命,所以,对法国和巴黎的第一印象,就是革命了。

终于在几十年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亲赴“革命现场”,当然不会错过一个了解法国革命的良机。

揣上一本《九三年》,就成为一个必然。

就这样,在法国,走一段,读一段。

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里,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4.《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这本法国漫画使人感觉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它完全不像我们所习惯的日本漫画,熟悉的是它很像我们常看的欧洲电影。

《恶童好色日记》是Max Cab anes在43岁获得法国安古兰(Angouleme)国际漫画展大奖与漫画专卖店奖、以及格勒诺勃(Grenoble)城市大奖的作品,和他其他大多数的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中描述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南部,情节当中到处都存在着一抹似有若无的情色。

叙事背景围绕在属于Max法国南部的故乡场域;阅读《恶童好色日记》就像看一部纸上电影,回忆少年对朦胧**的最初体验。

5.《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美国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法文译本问世后,在法国狂卖40万册,稳居畅销小说卖座冠军。

由于小说场景多半围绕巴黎打转,旅游业者、历史学家、博物馆都趁机动起生意脑筋,设计各种行程,带领读者认识小说提及的场景、符号象征、奇闻轶事。

该书俨然是罗浮宫的最佳广告,封面是罗浮宫最有名的画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小说一开始又是罗浮宫的老馆长遭人谋杀。

从精彩开篇到难以预料的令人叫绝的结尾,畅销书作家丹·布朗充分证明自己是个善讲故事的大师,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谜结合的典范之作。

6.《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1968年5月,一个非常激进的口号写在巴黎的墙上:“做爱就是革命”。

当性不再成为可耻的、被禁止的东西时,性已经无所不在:街上的超短裙、电影招贴、性商店和杂志中的广告插页……法国社会学和历史学家让·杜歇撰写的《第一性》,不仅论战了女权主义名著《第二性》,而且称《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不过只具有“受虐狂的出色才华”。

阅读此书最有收获的地方是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和全球文化互通的胸襟,展现了世界现在各大文明历史中的女性地位变化,和不同社会礼仪中女性与男性间关系的理性规范方式。

7.《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一个活泼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

他总能在常人的见识之外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拥有狡黠的智慧,所有极端的暧昧的神圣的事物在这样的一种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立刻显现出它的可笑和滑稽。

这样的一种智慧让我们得以重回理智,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旁观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

罗兰·巴特无疑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天才,作为法国符号学理论的大师、结构主义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

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

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

他貌似体贴地以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

他用一种开放的、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我们无法不喜欢他在这本《恋人絮语》中的只言片语,他那五彩斑斓自由而快乐的叙述,诱惑着我们进入到他思想的迷宫里,去窥视他那时时迸发的狡黠智慧。

8.《你好,忧愁》——缅怀萨冈69岁的法国著名女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9月24日晚因肺栓塞医治无效去世。

萨冈18岁时创作小说《你好,忧愁》,一举成名,创下84万册的销售纪录,次年英译本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萨冈因此以19岁的花样年龄,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畅销书冠军。

所以出名要趁早的所有满足和快乐都写在那张非常美丽又非常年轻的脸上。

人人都羡慕她,都想活得像她那样随心所欲。

她家境优裕,少年成名,然后一生过着艺术家那种危险的激动人心的生活,居然还活到了差不多古来稀的年龄,真让人啧啧感叹。

好命哦,一生有钱有闲赫赫有名玩得尽兴!作为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人,她一直都没有离开青春期,一生沉溺于疯狂的派对、飙车和赌博中,抽烟很凶,喝酒很厉害。

1995年,她因为转让和吸食可卡因被判处缓刑一年的监禁并处以罚金。

2002年因为偷税受到同样的惩罚。

虽然她一直是个社会所谓的问题少年,问题中年,乃至问题老年,但关键是,人家萨冈自己从来不觉得痛苦,“我干吗要痛苦?痛苦?不,我从来不曾有过。

”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所有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家养的,只有我是例外,我是野生的。

我生活在非洲丛林,野生动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样。

”一个法国小女孩,把大象视为哥哥,和狒狒相伴,与鸵鸟共舞,小狮子吮吸着她的拇指睡得很香……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

一个“很爱笑,也喜欢风吹着头发”,“总想把作业做得十全十美”,还会说要有个“梦中情郎”的小姑娘与非洲野生动物相亲相爱的故事。

10. 《ELLE》:她世纪看《她》现在看《ELLE》已经是升华为国内时尚女性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概念,最IN的她只会去订购法文或英文版的,而非是国内版的《世界时装之苑》。

这本世界最畅销的国际性一本了解法国文化的好书为了普及文化历史知识,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文化史系列书籍,既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也有外国的国别文化历史。

《法国文化史》就是国别文化史丛书中的一本。

此书一方面从法国的远古到国家的形成,一直写到20世纪现代主义的崛起,成为纵贯历史的线索;另一方面,从宗教、文学、大学、修道院、沙龙、艺术(绘画、音乐、歌曲、戏剧等)、建筑、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学等),进行了横向的说明。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和法国的文化交流的情况。

在历史的思考中,该书呈现了法国的文化演进,展示了法国文化的壮阔画面。

例如,通过“巴黎大学”一节,讲解了法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的特点(师生的保护性特权、免税权等)、大学的杰出人物(罗吉尔·培根、圣托马斯·阿奎那等),具体说明了大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影响。

再如,“贵族沙龙的风雅生活”这一节,讲述了法国社交、艺术创造、文化风气形成的独特形式,是我们对于法国不了解的人非常需要知道的。

法国文化的浪漫主义是世界知名的,在第八章里,对于浪漫主义有详细的论述。

科学是近代法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第十章,专门论述了“法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笛卡尔、拉瓦锡、拉普拉斯、巴斯德等著名的科学家,被作为文明历史的化身,告诉了广大读者。

作者的论述十分严谨,例如,人物的名字后面,有法文对照、有生活年代,可以让读者放心、确证,也方便大家去进一步阅读原著。

如说到此书的不足,有的读者或许希望它在文学上有大手笔,有的或许希望它在科学上多用笔墨,有的或许希望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论述,因为文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

到底如何对待这些问题,看来需要集中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重新的考虑。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法国文化史》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

我们还是文化大国吗?看法国如何打造读书大国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在法国,常常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人捧着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在津津有味的读着,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书包上学的青少年,也不乏匆匆赶去上班的上班族。

我甚至时常看到颤巍巍的老人手里拿着新买的小说上公车,有时尚的妙龄少女坐在巴黎圣母院前的空地上聚精会神的看书,年轻的情侣在左岸的露天咖啡座一起看书……。

地铁里,公园中,马路边、公车上,随处都能看到人们读书的身影。

法国读书群体比较宽泛,有老人,有孩子,有妇女,有青年,囊括了社会的各个职业和阶层。

最近一个调查显示,法国人去年人均读书20本。

去年有近一半法国人购买了新书,其中小说约占40%,儿童书籍、漫画约占21%,历史类约占15%,词典工具书约占6%,其余为科学和专业图书等。

我认识一个法国朋友,他告诉我她母亲的阅读习惯是一周一本新书,这个阅读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多年!法国图书并不便宜,一般一本小说要20欧元左右,(约200多人民币),但即使在法国人购买力下降的今天,很多人还是宁愿少买点食物在冰箱,多买几本书读。

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知道塞纳河两旁一个个绿色铁皮箱,看上去像垃圾箱,这是法国巴黎左岸著名的旧书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