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点将接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说出一种物质,并且说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学生接龙】遇到完全重复的元素要求再说一种物质。
【教师点拨】目前发现的元素有110多种,但发现的物质已经超过了1亿。
【问题】这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浩瀚的物质世界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教师点拨】就像玩积木一样。
几块积木,排列组合不同就可以撘出很多的形状。
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问题】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一、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问题】超过1亿的物质我们该怎样去认识?逐一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你有好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正如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地摆放。
【问题】说出你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想到的含碳元素的物质。
【活动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黑板上的含碳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教师点拨】以黑板上学生的分类为基础,通过学生补充,教师点拨,完善分类的结果。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我们后面都会陆续学习到。
【牛刀初试】按照类别,构建硫元素、铁元素的典型物质家族。
【学生活动】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完成。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主动到黑板上补充。
【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二、用分类的方法研究物质
三、构建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二维坐标系
【问题】含碳物质家族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吗?请详细分析每种含碳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化合价也是物质分类的标准之一。
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家族。
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师点拨】建立坐标系之后,就找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视角。
这些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问题】在坐标系中分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成哪些物质?分别体现了它的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互为补充
【教师点拨】以前大家是基于对二氧化碳这种物质的认识。
但是以后,大家应该将思维上升到类别的高度。
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反应都是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基于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是这个二维坐标系的重要应用。
从化合价角度,应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物质的性质,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的内容学习。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四、基于类别和元素的价态认识物质的性质
【再试牛刀】1.根据同学们构建的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构建二维坐标系。
2. 预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在二维坐标中标出转化关系,并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活动】一学生到黑板。
相互补充。
【教师评价】
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问题】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2】
【方法指导】
【学生活动】
【展示交流】
【评价试验方案】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四个方面评价、优化实验方案。
确定共同的实验方案。
【实验要求】1、观察实验现象2、分析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总结基于类别预测物质性质的步骤】
【板书设计】五、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请你成下列任务:
(1)对下列物质分类,写出物质类别。
铁,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氧气,氧化钙,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钠,氯化钡,硫酸,硫酸钠,硫酸铜,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硝酸银。
(2)预测镁能与哪些类物质反应,说出你的依据。
(3)选取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学生展示】
【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的物质性质,但他们认识化物质的过程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高中的学生开始进入系统地、规律性地认知事物的阶段。
因此在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前,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认识物质的方法.
学生的障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物质能够分析类别,能够判断价态,甚至能够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构建二维图,但是学生不能体会分类的价值和功能,不能建立基于核心元素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式。
因此,本节课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建立并且应用该思维模式预测陌生物质的性质,并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补充下,学生们全情投入,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潜力挖掘好。
教师设计的活动有趣味性,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性,让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吃得饱,吸收得好,消化得了。
本节课的绿色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了设计实验的四个基本原则,让学生体验了从设计实验到评价方案,再到确
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与老师配合好,参与度高,收获大。
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评测练习
【课堂检测】
请你成下列任务:
(1)对下列物质分类,写出物质类别。
铁,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钠,氧气,氧化钙,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钠,氯化钡,硫酸,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一、亮点分析
1.教学设计角度新颖,发展了学生的“元素观”“变化观”,能够基于类别
和价态,从分类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并且能够从类别的角度预测陌
生物质的化学性质。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素养。
2.教学活动类型多,活动目的明确,指向性好,易于学生受到启发,找到
研究的思路,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的设计贴切,学生参与度
高,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够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并适当引导,
不断冲击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思维的碰撞多,交流多。
4.注重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挖掘。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经过思维深度深化后,得出新的
结论。
5.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
本节课关键是对研究物质性质方法的研究,为
后续第三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6.注重了实验的设计和评价。
设计实验并进行方案的评价是学生的难点和
弱点。
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4个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方案评
价的实践,让学生体会了“绿色实验”的优点。
并且通过动手实验,观
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收获大。
7.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思维进阶。
将某种化合物的性质提升到某类化
合物性质的通性,为预测陌生物质提供思路和方向。
8.注重与生活相联系。
图书馆书籍的摆放,生活中见到的含碳物质等等,
让学生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9.注重了教学评一致性。
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和最后的测评练习吻合度高。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细节打磨不够精细,某些问题处理得不够深入,总结不够全面,某些环
节很仓促。
2.学生展示的时候个别地方不够充分,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更加充分地让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路。
3.学生之间的评价略少,关注了师生之间的评价,略微忽略了生生之间的
评价。
4.分组实验设计的是四人一组,现在想来完全可以设计成两人一组。
实验
操作很简单,两人合作更有利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5.板书设计有点乱,应该提前规划学生板书的位置,让布置精美的板书给
学生留下更加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6.最后检测环节的时间有些紧,这部分环节的处理很仓促。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