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中医学治疗癌症病人的药方方法及症候

精选-中医学治疗癌症病人的药方方法及症候

中医学治疗癌症病人的药方方法及症候----------------------------------------收集人:张月华一病因1 外因: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暑湿热燥火六淫之邪)和饮食因素如饮食不洁,不节,偏食。

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发病原因与外界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有关。

2 内因:情志因素和脏腑亏虚,往往不是单独治病,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而发病,是肿瘤发病的先决条件。

二病理:以痰毒,淤,虚最为多见。

三病机:痰湿结聚;热毒内瘟;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四辨证论治: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正虚邪实的过程。

治疗肿瘤必须按照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身体强弱,病期早晚,注意瘤体局部与机体整体的辩证关系,采取或攻或补的方法,做到扶正祛邪,驱邪而不上正。

1,气滞性:主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食欲不振,易怒,或脘腹胀痛,或嗳气呕逆,或吞咽困难,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瘿瘤,腹块,舌淡红,台博白,脉眩。

治疗方法:理气速肝。

方剂:肝郁气滞(逍遥散),脾胃气滞(保合丸),肺气壅滞(苏子将气汤),胃气上逆(旋腹带着汤),腹气不通(大承气汤)。

常用药:柴胡,白芍,香附,积壳,青皮,陈皮,郁金,白术,云岭等。

2,血瘀型:主证:胸胁或脘腹胀痛,胸腹泪下肿块,疼痛固定举按,面色灰暗,径闭痛经,乳房肿块胀痛。

舍质紫黯或瘀斑,脉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

方剂:血府逐淤汤,阁下逐淤汤等,常用药:丹皮,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五菱之,川杛等。

3,痰凝性:主证:局部肿块或隆起,无明显红肿热痛,或见累弯痰核,乳房包块,瘿瘤,穿咳痰鸣,或痰涎呕恶,或情志不舒,喜叹息,舍质暗,苔白滑,脉眩滑。

治疗方法:化痰散结。

方剂:海藻玉壶汤,瘿瘤神方等,常用药海藻,昆布,贝母,陈皮,青皮,当归,半夏,海螺鞘,海乳石,夏枯草等。

4,湿聚性:主证:身热不杨,或发热缠绵,喊出热不退,肢体困重,呕恶纳呆,脘腹闷或面目周身发黄,口苦尿黄,下痢粘腥臭,里急后重;或白带增多,粘腻腥秽。

外阴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肝癌(茵陈篙汤),肠癌(白头翁汤),肾癌(八正散),暖巢癌(加味二妙丸)。

常用药:茵陈,栀子,黄柏,苍术,白头翁,车前子,木通,猪苓,大黄。

5,热毒性:主证:身热不退,口干舌燥,喜冷饮,或头疼,或流鼻涕或出血或痰黄,或咳吐脓血痰,或带下色黄腥臭,少腹胀痛,或大便呈脓血粘液,里急后重,小便烧热疼痛,尿急,或全身有出血现象,舍红暗,或淤,苔黄干,脉眩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剂: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合五味消毒饮,白头翁汤合桃红四物汤等。

常用药:白头翁,赤芍,黄柏,黄连,野菊花,银华,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6,气虚型:主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动则气短,面色恍白,心悸自汗,舍淡黄,苔薄白,脉弱无力。

主治:补气健脾。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常用药:党参,白术,云苓,黄芩,山药,炙甘草等。

7,血虚型:主证:面目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苍白,手足发麻,经少经闭,舌淡脉细无力。

主治:补血填精。

方剂:四物汤,归脾汤等。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阿胶,紫河车,鸡血藤,首乌,大枣等。

8,阴虚性:主证:口干舌燥,眩晕梦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纤体小苏,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主治:滋阴生津。

方剂:增液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等。

常用药:玄参,生地,麦冬,沙参,花粉,龟板,鳖甲,百合等。

9,阳虚型:主证: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疼,口淡不渴,神疲力乏,少气懒言,倦卧嗜睡,气短而喘,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

方剂:附子理中汤,右归丸等。

常用药: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鹿茸,锁阳,肉纵容,菟丝子等。

五转移癌的治疗(1)病机:肿瘤患者久病体虚,正气不支,无力抵邪,邪气留而不祛而成。

内虚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2)治则:肿瘤转移的治疗必须遵循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兼顾原发病灶,也要注意转移灶的具体情况,做到标本兼治。

1,肝转移:主治:右肋不适或疼痛,或腹胀痛,或腹大如鼓,身黄目黄,足肿,或低热盗汗,纳呆,舍暗或有淤斑,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化瘀止痛。

常用药:柴胡,白芍,太子参,云苓,白术,郁金,丹参,泽兰,茵陈,白花蛇草,蜈蚣,鳖甲,硪术等。

2,肺转移:主证:咳嗽,胸痛,或胸部不适,或气促,或血痰,舍暗或有瘀斑,脉弦。

治法:宣肺止咳,化痰散结。

常用药:丹参,桑叶,北杏,浙贝,天冬,麦冬,白沙参,生南星,蜈蚣,七夜一枝花,皂角刺,白花蛇草等。

3,骨转移:主证:躯体或四肢等处骨骼疼痛,或伴有活动障碍,甚至出现截瘫,舍暗或有瘀斑,脉细或涩。

治法:补肾壮骨,活血止痛。

常用药:丹参,透骨草,骨碎补,补骨脂,杜仲,威灵仙,桑寄生,田七末,蜈蚣等。

4,脑转移:主治: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肢体麻痹或半身不遂,神智不清,或烦躁易怒,肢体抽搐,舍硬不语,舍暗或有淤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淤,利水祛痰,通经活络。

常用药:丹参,赤芍,地龙,全蝎,僵緾,蜈蚣,天麻,钩藤,石菖蒲,生南星,猪苓,木通等。

5,恶性胸水:主证:气促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脉略数或沉细无力。

治法:宽胸理气利水。

常用药:瓜篓,白术,葶曆子,大枣,商陆,龙葵,泽泻,陈皮,茯苓,猪苓等。

六,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的作用:手术,放疗,化疗时目前治疗肿瘤的三大主要方法。

配合中医治疗,可减轻毒妇副反应,加强抗癌作用,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复发转移,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1,中药与手术结合:(1)术前中药扶正治疗,可增加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多用补益养血,健脾补肾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术前中药抗癌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癌症发展,如鸦胆子乳剂等。

(2)术后中草药治疗,有利于术后的康复,尽快的为及时防,化疗创造条件,调理脾胃可用香炒六君子汤;益气固表可用玉屏风散;养阴生津可用增液汤。

2,中药与放疗结合:(1)防治毒副反应:放射线为热毒之邪,易伤阴耗气,治疗应以养阴益气,清热解毒,两补气血为主。

放射性口腔炎及鼻腔炎,可用增液汤加银华,菊花,射干,花粉,板蓝根等;放射性肺炎可用清燥救肺汤加鱼腥草,黄芩等;放射性食管炎可用增液汤加蒲公英,半枝莲,青皮等;放射性胃肠反应可用香潮流君子汤;放射性直肠炎可用小暦饮子合地榆槐角丸;放射性膀胱炎可用八正散合导赤散;放射性肝炎可用茵陈篙汤;放射性脑反应可用五苓散合六味地黄丸;放射引起骨髓抑制可用八珍汤或生血调元汤。

(2)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中药配合放疗,有一定增敏作用。

汉防已甲素,川红注射液及扶正增效方(黄芪,女贞子,太子参,红花,苏木,枸子等)通过改善癌细胞的乏氧状态而起到增敏作用。

(3)放疗后巩固治疗:长期服用扶正驱邪中药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肿瘤的复发关键。

多以益气养血扶正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散结。

3,中药与化疗的结合:(1)防治毒副反应:化疗易损伤气血,治疗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主。

骨髓抑制可用八珍汤,升血调元汤等;消化道反应可用小炒六君子汤;中毒性心肌炎可用五参饮及归脾汤;中毒性肝炎可用茵陈篙汤;肾功能损伤可用六味地黄汤;炎症反应可用五味消毒饮。

(2)增效作用:许多扶正中药,与化疗药配合,能增强其疗效,如猪苓多糖。

(3)化疗后巩固治疗:应以扶正与驱邪相结合,根据不同病种及脏腑特性,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方法。

七,辨病与辩证,扶正与驱邪相结合1,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先用西医的手段查明是什么癌症,在用中医手段辨明是什么症候。

2,扶正与驱邪相结合:扶正治疗结合患者的体质情况及不同病种,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可选用大剂量的抗癌药,如生南星,生半夏,蜈蚣,白花蛇草,半枝莲,三菱,僵蚕,全蝎等,以期达到扶正以驱邪,驱邪而不伤正,提高患者生存期。

5 汤药一,食管癌:绞股蓝30-60g 黄芪15-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甘草6g 陈皮10g 石见穿30g 白花蛇草30g 水煎服二,胃癌: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半夏6g 鸡血藤30g 枸句子 15g 女贞子15g 黄芪15g 白芍12g 麦冬12g 白花蛇草15g三,大肠癌: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甘草6g 生薏苡仁30g 生楂12g 鸡内金10g 元胡24g 全蝎3g 白花蛇草15g 滕梨根,虎杖根,野葡萄跟各30-60g四,肝癌:肠粘连缓解汤:厚朴25g 木香15g 炒莱菔子25g 桃仁15g 赤芍15g 番泻叶20g 芒硝10g(后下)水煎灌肠200ml 2次一日,或胃灌注入100ml,2次一日。

食管癌骨转移:1 熟地30g 鹿角胶7g 肉桂6g 麻黄6g 白芥子(炒)6g 姜碳6g 制附子3g 甘草6g 蜀椒3g。

2 熟地30g 鹿角胶7g 肉桂6g 麻黄6g 白芥子(炒)6g 姜碳6g 制附子3g 甘草6g 制大黄6g 细辛3g 白芍15g。

胃癌腹膜转移,肠梗阻:1 当归10g 白芍10g 柴胡8g 茯苓12g 炒白术12g 太子参5g 猪苓10g 肉桂3g 泽夕10g 良姜6g 香附6g 百合18g 乌药8g 丹参15g 红花4g 元胡6g 泽兰6g 清半夏8g 枸茍子15g 地肤子3g 生姜片3片黑豆1撮2 太子参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桂枝5g 生白芍10g 猪苓8g 泽夕8g 枸茍12g 香椽8g 厚朴5g 生石15g 干姜5g 乌药8g 清半夏10g 广三七6g 生甘草3g 泽兰6g 生姜3片3 枳实3g 瓜萎10g 清半夏8g 生白芍12g 太子参6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猪苓10g 泽夕10g 香穿8g 浙贝母6g 山慈姑6g 炒麦芽6g 焦身曲8g 广三七6g 大枣1个威灵仙4.5g 生姜2片半枝莲10g 白花蛇草15g 木香4g 泽兰6g 乌药6g4 当归10g 白芍10g 柴胡8g 茯苓12g 炒白术12g 太子参6g 猪苓10g 肉桂4g 泽夕10g 清半夏9g 炒麦芽6g 焦神曲8g 香穿8g 射干6g 元胡6g 泽兰6g 枸茍12g 汉防已6g 广三七6g 山慈姑8g 浙贝母6g 地肤子3g 生姜3片大枣1个5 绞股蓝 30-60g 黄芪15-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花蛇30g 陈皮10g 甘草6g6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5g 陈皮6g 茯苓10g 半夏6g 鸡血藤30g 枸茍15g 女真子15g 白芍12g 麦冬12g 白花蛇草15g。

肠粘连缓解汤:厚朴25g 木香15g 乌药15g 炒莱菔子25g 桃仁15g 赤芍15g 番泻叶20g 芒硝10g (后下)水煎灌肠200ml 2次一日,或胃管注入100ml 2次一日胃癌(消癌健脾汤):当参15g 白术10g 陈皮6g 茯苓10g 半夏6g 鸡血藤30g 枸茍15g 女贞子15g 黄芪15g 白芍12g 麦冬12g 白花蛇草15g 水煎服食管癌汤:绞股蓝 30-60g 黄芪15-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白花蛇30g 陈皮10g 甘草6g 石见穿30g 水煎服食管癌骨转移:1熟地30g 鹿角胶7g 肉桂6g 麻黄6g 白芥子(炒)6g 姜碳6g 制附子3g 蜀椒3g 甘草6g2 熟地30g 鹿角胶10g 肉桂6g 麻黄6g 白芥子(炒)6g 姜碳6g 制附子3g 白芍15g 细辛3g 制大黄6g 甘草6g癌性胸水:1 饮停胸肋型:葶篱大枣泻肺汤--------葶曆子12g 大枣15g 猪苓15g 泽泻15g 车前子20g 杏仁12g 贝母15g 桑白皮15g2 肺肾两虚型:熟附子12g 茯苓15g 白术15g 桂枝12g 麻黄6g 葶曆子15g 槟榔12g 枳壳12g 猪苓20g 大枣15g退黄药:虎杖30g+茵陈30g+大枣30g 水煎汤取100ml加白糖适量,分2次口服,直到黄退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