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与近代中国》期末考试资料

《名人与近代中国》期末考试资料

《名人与近代中国》期末考试资料
2015-5-19 福州迪力
1.评析1894年孙中山的上李傅相书一事
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让位于袁世凯。

2。

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
1。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
1952年:革命尚未成功,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内容,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清帝退位后,这样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对他做出评价呢、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3,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又由蒋介石控制国民党:我们都知道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

先生刚强不屈、推翻封建帝制,可是不久又被袁世凯窜权,受当时的时代束缚。

但它的建立又结束了清朝统治、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

这是中国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外国干涉的结果: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对于孙中山先生本人,同志仍需努力。

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紧接着就是军阀混战、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由于受到帝国主义。

问题中所说的那些悲剧不是孙中山先生个人能力所能够左右和改变的,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1,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连遗言都是,从护法到北伐,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孙中山去世后,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比如袁世凯窃取政权问题,我们要完全肯定他,要注意: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捍卫共和制度,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
2. 谈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思想
这句话是陈寅恪说的,我认为这是他对青年人的期许:一定要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不党不私,不盲从于偶像或领袖,养成自由的思想,天马行空,不允许统治思想或所谓主流思想的专制存在。

要做到上面这点,必须学术去政治化,党组织撤出学术机构包括大学
3. 试述张学良从忍日,反日,抗日的思想转变过程
忍日:张作霖时代,奉系在中原打直奉大战,张作霖从日本人那里拿武器,日本也在后方支持张作霖。

同样日本人的条件是和苏联人争夺,东北的铁路控制权。

张作霖利用日本和苏联人的利益冲突,在两方中间周旋,在不出卖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利益。

当然,苏联和日本人也不是傻子,张多少还是给了他们好处,但总的来说,张作霖时代,东北的局面还是掌握在他手中的。

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张学良什么事,东北的主角是他老子。

反日:张作霖死了以后,东北军政都移交给张学良,张学良虽然痛恨日本人,但是他的性格相对懦弱,对日本人也是敢怒不敢言,而且他的政治才能远不如他老子,在日本和苏联之间无法掌握平衡。

张学良刚上台时,急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当时大家以为他会拿日本人开刀,结果张却找上了苏联人,理由是张自己认为,打苏联比打日本容易得多。

苏联军队的素质,和装备也远不如日本关东军。

就在这样错误的思想下,张发动了中东铁路战争,也就是为了收回苏联人在东北所拥有的三条铁路的管辖权所发动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张学良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对方的实力,战争以惨败告终。

不但没有收回那三条铁路的拥有权,还割地赔款,把我国国土上的鸡冠,黑瞎子岛割让给了苏联人!这一割就是半个多世纪。

知道2002年俄罗斯才愿意讲黑瞎子岛的一半归还给我国。

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学良目光短浅,行事鲁莽所造成的!
至于反日,这也只是张学良之后被囚禁时自己说的而已,口口声声说,他父亲被日本人炸死了,他对日本人恨之入骨。

可实际行动上,我们只看到了,在张作霖死后不到半年,张学良就将他老子半辈子打下的家底都拱手送给了蒋介石,也就是俗称的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发生的前提是,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首的北洋军阀对抗以蒋介石为首的革命军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政府。

在此期间双方都多次致电张学良,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

张学良因为当时局势不够明朗,就顾左右而言它,在当中进行调停。

直到,蒋在战局上战局了明显优势的时候,张学良才从东北带出了最精锐的20W部队。

张学良的介入彻底让战争没有了悬念。

蒋介石为了表彰,同时也是拉拢他,晋封他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副总司令。

此时的张学良是蒋介石之下,万万人之上。

已然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这就是在918 之前张作霖死后,发生在张学良生上重要的事件。

从这两件事上,完全看不到张学良有任何反日的行为。

抗日:9.18爆发时,张学良人在天津,此时的他天天流连与犬马声色,不亦乐乎。

传张学良玩过的女人不计其数,光是姨太太就有50多个,后世夸耀他与赵四,说张学良对感情专一。

简直是在放屁。

不说那些数不上名字被他玩过的女人,也不说那50多个姨太太,就说张学良抛弃生患绝症的结发夫妻于凤至,就可知道他在感情上是一个多么不负责任的男人。

言归正题,由于中原大战时,张学良带走了东北军的近一半家当(20W最精锐的部队)来参加中原大战,战后,张学良又没想着东北的局势还有日本和苏联。

反而天天在天津和北平往返,贪恋美色。

9.18事变爆发时,第一,作为当时东北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张学良不在东北,而在天津的私宅中和赵四鬼混。

4. 谈谈外国刊物以及外国记者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

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

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5. 简述钱玄同对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字改革三大任务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的建树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

二、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

三、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

四、提倡世界语。

五、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此外,他执教近三十年,开设过“古音考据沿革”“中国音韵沿革”“说文研究”等课程,为中国语言学界培养了大批英才。

6. 评述林徽因的爱国思想
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主持设计国徽
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组织国徽小组研究讨论周总理的指示,大家群情激奋,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任务,重新画了大幅国徽图案,在图纸上首,林徽因用红纸剪了“国徽”两个字,图的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
国徽的内容为国旗、**、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2015-5-19 福州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