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2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 马工程
02第二章 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 马工程
举办团练: • 曾国藩编练湘军:采用募兵制、官兵俸饷
优厚(自行筹措经费)、纪律严明。 • 厘金制的兴废问题及影响。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 • 李鸿章(1823-1901)
编练淮军: • 曾、李关系; • 淮军崛起的特点与影响:
承袭湘军,具有地缘性 与私人性,大量购买西 式武器,并聘请洋人训 练军队。
中国近现代史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一、洪秀全早期思想 • 洪秀全 • (1814-1864) • 谱名仁坤,原名火秀 • 广东花县(今广州花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一、战争的爆发 • 时间:1856-1860年间 • 1854年开始的“修约”问题 • 1856年10月,广州“亚罗号事件” • 1856年2月,广西“马神甫事件” • 列强联合侵华模式与格局的开端 • 英法、美、俄的活动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二、初期进程与《天津条约》 •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
督叶名琛被俘。“叶名琛档案”。 • 1858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
《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美 《天津条约》签订;内容及影响。 • 1858年11月,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 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内容及影响。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三、北京失陷与《北京条约》 • 《天津条约》的敏感条款: • 咸丰帝“以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及内地
• 三、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国覆灭
• 左宗棠
曾国荃 华尔(洋枪队)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 四、其他各地反清运动 • 长江以北:捻军(捻党、捻子); • 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天地会(三合会、
小刀会、哥老会、广东红巾军等组织); • 贵州:苗民起义; • 云南:回民起义; • 四川:蓝大顺、李永和起义。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二、辛酉政变 • 1861年8月,咸丰帝病逝,命怡亲王载垣、
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为赞襄政务 大臣,总摄朝政,辅佐新帝(年号祺祥)。 • 反对派: • 等留京王公大臣。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二、辛酉政变 • 1861年9
安、慈禧; • 同时,留京御史董元醇上奏,请“皇太后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三、北伐与西征 • 湘军的崛起 • 曾国藩(1811-187
2),字伯涵,号涤 生,湖南湘乡人, 三甲进士,官至吏 部左侍郎。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三、北伐与西征 • 为了巩固天京,推翻清朝统治: • 北伐: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
游行、赔缴兵费始退还广东省城四项,最 为中国之害”。 • 英、法使节的态度,宣布到天津或北京换 约。 • 换约登陆路线与大沽口之战。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三、北京失陷与《北 京条约》
• 美国、俄国的换约。 • 英、法两国的“报复”
活动。 • 天津与北京失陷 • “热河巡狩” • 火烧圆明园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 金田起义: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 团营的建制 • 1851年1月11日起义,“太平天国元年”。 • 太平军 • 永安(今广西蒙县)建制:封王与颁历。 • 1853年3月,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三、北伐与西征 • 清朝的应对: • 江南大营: • 南京城外,向荣建立 • 江北大营: • 扬州城外,琦善、胜保建立
立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思想 上独尊“皇上帝”。 • 历史进步、实施情况及历史局限。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四、《天朝天亩制度》 • 太平天国实际的制度建制: • 军事建制:陆营、水营、土营、马队、女
军、御林军、乡兵。 • 考试制度:县试、省试、京试。内容。 • 经济政策与财政:圣库制度。发行货币。 • 社会组织:男女分营到恢复家庭。 • 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四、中外关系的变化 • 中外关系体制的变化: • 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南洋通商大臣与北洋通商大臣; • 驻京公使(英、法、俄、美、德、葡、荷
等国); • 驻外公使的派遣与蒲安臣使团。 •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确立及历史意义。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 • 11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又称北京
政变、祺祥政变等),捕杀肃顺等人,改 年号为“同治”。 • 两宫垂帘、亲王秉政的格局建立。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二、辛酉政变 • 垂帘听政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三、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 汉人督抚的增多; • 督抚权限的扩大 • • 满汉关系的调整与走向; • 皇权旁落与外重内轻的格局。
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进入直隶(今 河北),至1855年5月失败。 • 西征:目标是夺取安庆、南昌、九江等军 事重镇,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建立天京 的西部屏障。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四、《天朝天亩制度》 •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天亩制度》 • 主要内容:经济上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建
• 三、北京失陷与《北京条约》 • 恭亲王奕訢 • 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 • 留守北京,督办和局 • 1860年10月 • 中英《北京条约》 • 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四、沙俄侵吞中国领土
第三节 清朝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一、湘军、淮军的崛起 • 清朝固有八旗、绿营战斗力的衰弱; • 1853年,咸丰帝命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 五、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 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 定性: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 意义:从根本上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中国传统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天朝
天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 顽强地抵抗了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 导致统治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 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 一、天京变乱 • 太平天国诸王内部矛盾 • 1856年9-11月 • 事变的影响 • 由盛转衰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 二、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 • 后期主要将领 • 陈玉成(1837-1863) • 李秀成(1823-1864)
• 洪仁玕(1822-1864)与《资政新篇》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与失败
都区)人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 一、洪秀全早期思想 • 洪秀全应试科举经历。 • 梁发与《劝世良言》。 • 拜上帝教的创立及早期成员。 • 广西传教活动及著述:《原道救世歌》、
《原道醒世训》、《百正歌》、《改邪归 正》、《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
第一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