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 传染病学 名解 大题

传染 传染病学 名解 大题

联合治疗: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能有效地抑制HIV复制,CD4+T 细胞增加,免疫功能重建。

常用三联或四联。

即三类药物的联合,二种核苷类和一种非核苷类,二种核苷类和一种蛋白类的联合等败血症(septicemia)是由病原菌侵入血液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临床表现:突起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神志改变、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升高等。

重者可致休克、ARDS、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菌血症(Bacteriemia):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血液中短暂停留,不出现明显症状毒血症(Toxemia ):指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死亡时,所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不断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及中毒性病理变化。

脓毒血症(Pyemia):病原菌栓子随血流在各种组织和脏器中可引起转移化脓病灶,成为多发性脓肿如在肝、肾、皮下等。

胆酶分离:重症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此时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肝炎窗口期 Anti-HBc出现于HBsAg后2~4周,持续时间较长,当HBsAg已消失,而Anti-HBs尚未出现,这段时期称“窗口期”(window phase),此时只能检出Anti-HBc。

Dane:戴恩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包膜内含HbsAg,核心部分内含环状双股DNA、DNAP、核心抗原(HBcAg)再燃(recrudescence)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

复发(relapse)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病程较短(1~3周)。

虚性脑膜炎:也称假性脑膜炎,急性感染热病时并发的脑膜刺激状态.通常见于小儿特异性热病和肺炎,亦见于成人伤寒。

表现为头痛,颈强直,kernin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

干性霍乱(暴发型或中毒型cholera sicca):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高血容量综合症出血热少尿期,水钠潴留使组织水肿而出现的综合症,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严重者出现心衰和肺水肿。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艾滋病第三期,特点为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艾滋病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可到4个月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

目前国际公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但随着检验方式的进步,窗口期已经大大缩短。

败血症1、G+和G-败血症的鉴别要点:G+ G-原发病灶皮肤、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和肠感染骨髓炎、中耳炎等肝硬化等既往及病挤压疮疖、创伤、腹部/尿路手术(含导尿前手术史切开未成熟脓肿史膀胱镜检查)症状及并皮疹、关节症状、双峰热、相对缓脉、感发症心内膜炎、迁徙灶染性休克、DIC等鲎试验阴性阳性(LTT)体液/脓液培养相关致病菌相关致病菌2厌氧菌败血症占败血症致病菌的6%-16%,于慢性疾病或褥疮和新生儿易发生,入侵途径以胃肠道及女性生殖道为主,其次为褥疮溃疡和坏疽3临床特点:发热、感染性休克、DIC;高胆红素血症(正常10倍以上),发生率10-40%;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和迁徙性脓肿;婴幼儿患者发生率高4鉴别诊断1 Stills病:发热、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及WBC高,但中毒症状不明显、抗菌素治疗无效、血培养阴性;激素治疗有效。

2恶性组织细胞病:中毒症状不明显、骨髓涂片及淋巴结活检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3伤寒:与G-一样,病原菌及肥达反应阳性4粟粒性结核:结核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症状5其它:SLE、淋巴瘤等5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适当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毒血症重者,在抗菌药同时给小量激素。

二,病原治疗原则:1诊断末肯定者或病情严重者,采用降阶梯治疗或联合使用抗菌药;2宜静脉给药;3剂量要大;4选用杀菌剂;5获阳性培养结果,按药敏选药;6疗程宜长,>3周或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7-10d三.局部处理:化脓病灶宜切开引流;化脓心包炎、脓胸、肝脓肿穿刺引流;胆道或沁尿道感染合并阻塞者及时手术治疗;四原发病治疗:如肝病、高冠心病五其他治疗:维持重要器官功能、血浆置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三.肝炎1.重型肝炎急性:有诱因。

起病急,<2周,黄疸进行性加深,胆酶分离,肝迅速缩小,出血倾向,PTA<40%,并发症:①肝性脑病,②肝肾综合症,③腹水及腹膜炎,④严重感染,⑤中毒性鼓肠,⑥肝肺综合症,⑦顽固性电介质紊乱。

亚急性:起病15日-24周,有上述表现。

慢性: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

治疗1、一般和支持治疗:绝对卧床,低蛋白饮食。

补足能量及维生素B、C、K,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氨吸收,补充白蛋白。

2、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 1.6mg iH Qod3、对症治疗:①出血的防治,输新鲜血, 血小板, 血浆,消化道出血可用络赛克, 雷尼替丁, 善得定等止血药物的应用②肝性脑病的治疗,减少氨的吸收(低蛋白或无蛋白饮食,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乳果糖,食醋灌肠),降低血氨: 精氨酸,鸟氨酸(雅博司),纠正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失衡: 左旋多巴, 支链氨基酸,防治脑水肿: 甘露醇, 速尿, 高渗糖等③继发感染的防治(自发性腹膜炎及中毒性鼓肠),以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为主,或根据药敏结果选择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扩张肾血管,补充血容量利尿不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⑤肝肺综合症⑥腹水(补充白蛋白, 利尿, 抗感染)⑦电介质紊乱(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⑧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措施: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肝细胞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14、抗病毒治疗:核甘类5、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交换灌流胆红素吸附等,生物人工肝6、肝移植:肝细胞移植肝器官移植7.肝细胞及肝干细胞或干细胞移植胎肝细胞、脐带干细胞、成体肝细胞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IFN α, 复合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用法:500万μ im qod⨯24~ 48周500万μ im qdx15~30d,随后qod⨯24~ 48周用药指征:有HBV复制活跃,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禁忌症:TBIL正常值上限的2倍,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病;神经精神异常等)3. HBV:乙肝二对半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1 + - + - + 强复制2 + - - + + 低复制3 + - - - + 复制弱或停止4 - - - + + 现症感染/恢复期5 - + - -/+ + 恢复期,有免疫力6 - + - - - 感染恢复/注疫苗后7 - - - - + 新感染/旧感染/变异HBV DNA: HBV复制最直接指标。

4.与肝细胞坏死严重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血清胆色素: 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总胆红素(TBIL)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黄疸越深预后越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相关;胆碱酯酶活性: 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坏死严重程度相关.;血清白蛋白: 降低程度与肝功能衰竭程度成正比5.肝功能检查AST/ALT: 肝脏炎症活动最敏感的指标. 与肝坏死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AST/ALT增加,说明肝脏病变较明显,或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清蛋白(Serum proteins; SP): 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加,A/G倒置, 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清总胆红素:血总胆红素(TBIL)升高代表肝细胞有坏死,其升高程度与肝细胞坏死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重型肝炎患者TBIL ≥171μmol/L.尿双胆检测: 尿胆原与尿胆红素均增加.10.黄疸分类分类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颜色轻,浅柠檬色浅黄—深黄黄绿色、绿褐色瘙痒多无有时有常有伴随症状发热.酸痛.贫血消化道症状发热、腹痛尿色酱油样浓茶样浓茶样大便颜色加深加深或变浅变浅.灰白色.陶土样血 BIL UBIL升高为主两者均升高 DBIL升高为主尿BIL 阴性尿双胆阳性 TBIL明显升高粪胆原升高升高或下降降低其它贫血、溶血方面肝功能、病原学等 A KP、rGT、B超、CTUCB ↑↑↑↑CB 正常↑↑↑CB/TB <20% >30% >35%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轻度↑↓或缺如ALT 正常↑↑可↑6.肝炎临床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静止性和活动性7.肝腹水形成原理腹水:早期----醛固酮增多,利钠激素减少;后期---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而促进腹水增多8.肝性脑病1. 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2. 氨基酸比例失衡3.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4.其他诱发因素:过度利尿、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镇静剂、大量放腹水9.乙肝病毒基因ORF S区 PreS1 ,Pre-S2, S(PreS1 ,Pre-S2, PHSA-R, S)C区 Pre-C, C (HBcAg, HBeAg) P区DNAp(DNAp) X区 Xgene (HBxAg)四.霍乱1.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

2.典型表现: 剧烈腹泻、呕吐脱水、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3.干性霍乱(暴发型或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4.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经水传播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水产品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多,病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地区:夏秋季,7-10月沿海一带O139霍乱流行特征:无家庭聚集性,成人,男多于女,经水、食物传播,普遍易感5.发病机制:人体食入霍乱弧菌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和食入弧菌的量6.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突然发病典型霍乱病程:①吐泻期:腹泻,第一个症状,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无腹痛性状:黄色稀便→水样便(黄色、米泔水样、洗肉水样)次数:数次~数十次/天呕吐,先泻后吐,喷射性、连续性,少恶心呕吐物:胃内容物→水样→粪便性质相似,本期持续数小时或1~2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