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那么是否真的是鸦片战争将中国带入万劫不复的灾难?鸦片战争究竟该不该打?
首先,说中国鸦片战争必败,是有一定根据的,客观地说,两百多年间,世界武器史上,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火枪方面。
但是,同样制式的火枪,在制作工艺质量上,因为近代机械的出现,已经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
无论从射速、射程、还是精度,英国都明显胜过中国。
其次清军鸟枪的服役期普遍超长,一般都在几十年,其次是制造工艺,因为工艺差,偷工减料,弹道普遍歪斜,射程射速远达不到设计数据。
至于火炮、舰船、补给就更不必提了。
有人说,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人。
那么,即使是武器装备全面落后了几百年,我们毕竟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八旗20万,绿营60万),敌人从海上远道而来,我们在自己的家门口保卫祖国,如果指挥得到,发挥人的能动因素,以众击寡,以逸待劳,未必没有胜机。
事后乃至百年后,有人总结如果鸦片战争清朝下定决心指挥得当,发挥人民战争优势,中国不会输的。
然而现实呢?
战争中两军对垒之英军,不用多叙说,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武器装备先进,训练质量高,富有战争经验。
而对于清军,我们也许知道它的孱弱,但不一定知道它孱弱到了一种荒谬的程度。
(分散的军队要运输集中极其困难,邻省的兵比如江西调到福建需要一个多月,隔两三个省就需要四五个月才能够到达,军队不能集中走,
得分散成一两百的小队才有办法运输。
而我们的敌人,从英国到中国沿海,需要四五个月,如果从印度过来,一两个月就够,交通运输上,敌人比我们方便许多。
同时,中国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敌人可以随意选择攻击目标,而清军却需要处处设防处处被动。
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就已经初步成型。
而大约在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以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朝代。
两千多年以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可是,看似如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缺陷与弊端。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那些缺陷与弊端愈演愈烈。
晚清时期,资在世界各地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相对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当时中国却仍然停留于封建制度当中。
而中国当时落后的制度却也让民族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展露无遗。
(很可惜,近代中国不仅是科技落后于西方列强。
在几百年的繁荣后,过于的贪图享乐使得中国人民惰性越来越明显。
所以从另一方面说,鸦片战争并不仅仅输在科技上,鸦片战争所反映出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科技落后。
)英国侵略军与清政府之间的较量,是两种势力之间的较量。
是适应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鸦片战争也绝不仅仅是武力上的战争,更是两种截然不同
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之间的碰撞。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当然是新势力战胜了旧势力,新思想取代旧思想。
所以说,在我看来,鸦片战争
中清政府的失败,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的缺陷以及制度的落后导致的结果。
那么,对于必败的战争,中国是否应该迎战呢?
有人根据敌强我弱,认为打也是输;不打,输了还可少一点牺牲,从而怀疑反侵略是否必要。
甚至有人说,鸦片战争时三元里抗英是干了件蠢事。
这是完全错误的。
可以这样断言:如果没有百多年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独立和富强。
当侵略强盗打进门来的时候,奋起反抗是完全正当的,也是每个中国人为保卫社稷家园应尽的义务。
林则徐坚持反抗侵略,鼓励和支持人民反侵略,正反映了中国民族反
抗外来侵略的要求,从而也就受到当时和后人的崇敬。
当西方世界爆发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朝着近代社会加速前进的时候,中国的康雍乾三位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日益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至于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到那时,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
不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但是,这种耻辱反过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忍辱负重,抗争探索。
我想要说的是,有什么比一个拥有4万万人口的民族觉醒更为伟大的呢!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当时较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产生了从抵抗侵略出发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从而发出“外抗强敌,内求改革”的呼声,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这股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海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民族振兴。
但本质上还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
虽然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
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
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记得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当时,整个中国处在死气沉沉之中,多么需要一
场惊天动地的风雷呀!在这样的时候,一场西方列强发动的掠夺中国的战争,便成了唤醒中国的惊雷,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中华民族虽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蒙上了百年耻辱,但是,她毕竟觉醒了。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观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一种精神,一种在强敌面前无所畏惧、敢于抗争的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再加上科学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可以逐渐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有了希望。
因此,有无这种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系至为重要。
林则徐自始至终坚决反抗英国侵略,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这种可贵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仅此,已可证明,林则徐的抵抗侵略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反侵略即使一时遭到失败,甚至多次遭到失败,但失败中已孕育了胜利的因素,积累了由败转胜的经验,只要坚持反抗,最终胜利总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