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钟燕“未来的文盲,并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学校教育科学家的任务之一:主要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就是要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一些要素:自学态度的形式、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与自学习惯的形式等等。

简单地说:自学能力是指一个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特别是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除学生学习的思想漳碍,启发学生学习动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我们现代化教育年代,同时也面向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重任。

可是,不少小学生却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他们认为,现在可以不考试升学,我们也不必那么辛苦地学习了,有的则认为:学的东西、考的东西太多了,因而产生了各种思想负担和厌烦情绪。

由此可见,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要努力上好第一节课----“政治课”。

上“政治课”时着重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阐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竞争。

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有些人认为学习和不学习都一样,只要我爸妈有钱,啥都不怕,不必学什么习”等等。

通过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针对上述错误思想,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逐一进行批驳,为学生学习各科扫除了思想障碍,这样也就使他们学习的动机激发起来了。

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跟着调动起来了。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示范性,给予自学提示扫除了学生学习的思想障碍,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并不是等于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仅仅是解决了自学能力的学习态度问题。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带,教师的导和带的重要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例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课,请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3和9、5和10、4和8”,老师首先提出:“它们两个数之间各是什么关系?而找到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在自学中找到答案,帮助学生设立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有针对性,甚至是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

否则,就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立自学,学生学会自我反馈信息独立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

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探索“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是参与保证。

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自学,积极地参与在探索之中,从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辅导保证。

虽然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巡回检查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及时调整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学生自我反馈。

其实学生具有自我反馈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培养学生自我运用信息反馈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看,应加强学生的自我反馈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具有了自我反馈信息的能力,就能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标志自学能力的最终形成。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他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后,鼓励学生自行解答,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一)在平等合作中树立信心将师生关系由上下级转变为平等、合作关系,这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学信心的又一种办法。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鼓励学生上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和知识交流。

所以,要彻底改变课堂上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听从的现象,并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例如,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句、段、篇的一些疑难或错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地动脑思考。

对在课堂上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人人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

这样既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及时正确反馈促信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要知道学生是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反馈即评价的。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有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潜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甚至更低。

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满足措施,才能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

例如我们批改作业,不要总是找有错的学生订正作业,全对的,就搁在一旁,受冷遇。

应该在作业本上写几句老师的话,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与学生娓娓交谈,尽量抓住学生的品德、言行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赞扬,然后提出更高要求或指出不足,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而在考试评分时,也尽可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因为打了不及格分数的考卷,它的主人是羞于别人看到的。

更不要不打分数,学生是想知道自己究竟得了多少分的,他得分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

对那些一直不及格的学生,好不容易考了58分,那我们教师应设法从一些评分弹性较大的题目,比如造句、阅读和作文等题挤出那帮助他跨过60分大线的几分,跨过60分大线同样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我们助学生成功,学生觉得我们偏爱他,他就会更努力。

所以,我们不要吝啬笔下的分数,不用分数卡学生,而应用分数作动力,激励学生。

因此,我们应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从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有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的欣赏、夸奖、激励,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带来更多的投入,带来巨大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一)思维的方法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即迷惑而无所得。

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等于没有读书。

哲学家哥德也曾风趣地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的话。

”“纸背后的话”就是指思维,指要思要想,要多思多想。

这些至理名言都深刻地揭示了思维与学习的辩正关系。

(二)掌握知识的方法1、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了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又提出了学习不能完全像乌龟爬行一样,一步一寸地前进。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

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

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

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

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

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

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学和广学相结合的方法著名民主革命家、大学者梁启超在谈及他的老师康有为怎样教他时说:“康先生之教,特别标出两条,即‘专精’与‘涉猎’。

‘专精’则要精,‘涉猎’是要广泛浏览。

”可以说无专精就学不到手,因为一锹两锹是掘不到宝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功一定要精学、精练,务求学到手;无涉猎就不能融会贯通,有一定的基础后广泛浏览,博览群书,放胆作文,广中求质,提高就快。

语文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性,更应如此去学。

4、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

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

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

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如“黑板报稿”一要通俗化、口语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泼;三要形式多样。

当然,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