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指导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怕学”“不学”“拒学”等问题,更为了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利用诵读和其它各种激趣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
通过诵读把握文境文意,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这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讨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文言文自主学习中培养兴趣、增强创新能力。
在多诵读感悟,仔细品味鉴赏,是学生进入文言文有效学习的关键。
增大学生文言文的课外扩展阅读量,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笔者在近年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中初步把握文境文意,试译中初步掌握古文语言变化规律,是文言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基础。
诵读是学生利用有声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记忆和品味的过程,它是初步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自然朴素,有的清新绚丽,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
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
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
在诵读和试译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1、背景介绍。
学古文最重知人论世。
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或是先让学生上网、到阅览室搜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较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之基础。
同时利用教师的个性化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用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但也应灵活运用,因为朗读毕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读法,一千种把握,因而范读也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以致欣赏积极性受阻。
3、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以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其思想误区第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第三,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本的注释,使用现有的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自己疏通文句,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动力。
第四,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说教,而要掌握文章的理解和鉴别实际能力的提高。
要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设疑、解疑,才能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之目的。
教师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才会获取知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熟读精思,从而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佳的阅读教学法。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一、陈旧、无效。
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
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
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
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
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
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
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
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
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
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
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
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
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
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
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
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
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
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
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
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
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
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
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结合成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如惊天动地,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第五,穿插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
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
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
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
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
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
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
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
《石钟山记》一文,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