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之二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1

第二章之二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1

有用; 适于夜间成像. 通过扫描仪和热辐射计来获得地物发
射的电磁波信息。
北京及周边地区卫星遥感城市热岛特征
三、 大气窗口
(二 ) 大气窗口的主要波段
5、0.05 ~ 300cm 的微波波段
属于发射光谱范围; 窗口不受大气干扰,完全透明,透射率可达100%, 是全天候的遥感波段,而且是主动遥感方式; 常用的波段为0.8cm,3cm, 5cm, 10cm。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大气散射的主要形式
② 米氏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d与辐射光的波长接近时(λ/3 < d≤
λ)所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散射系数与波长的负
二次方成正比,即:
λ γ (λ) ∝
1
2
米氏散射的特点
z 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土、小水滴及气 溶胶等引起;
z 大气中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76-15 μ m的红外线的波长差不多,因此,云、雾对红 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大气成分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层结构
反射短波 反射中长波
主要作用是反射地面发射的无线电 波,对遥感所用波段(比无线电波 短得多)的辐射不受影响
无明显对流、存 在臭氧层吸收紫 外线而升温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大气散射的基本概念
定义:太阳光遇到大气中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现象; 实质:波的衍射; 条件:当大气中分子或其它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 波长才发生; 结果:太阳原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二次反射,增加了噪 声, 遥感图象质量下降.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大气散射的主要形式
(二 ) 大气窗口的主要波段 3、3.5 ~ 5.5μm 地物反射或发射波谱段 中红外波段; 地物反射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混合光谱范围; 目前应用很少,只能用扫描方式。
三、 大气窗口
(二 ) 大气窗口的主要波段 4、8 ~ 14μm 热辐射光谱段
远红外波段,热辐射光谱; 窗口的透射率约为60—70%; 地物在常温下热辐射能量最集中的波段,对遥感地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2)大气吸收作用的特点 大气分子吸收光谱越强,对应波段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越弱. 大气中不同分子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率不同 .
吸收带主要位于紫外和红外区,对可见光区基 本上是透明的.
吸收
太阳
辐射
紫外 可 红外
的主
见 光
要物 质
大气吸收谱
紫外 可 红外 见 光
吸收紫外线
反射 30%
吸收 17%
大气大层气层
吸收 17%
313% 1%
地球
散射 22%
散射 22%
太阳辐射经大气层衰减图
大气窗口
可见光 红外光
大气对不同电磁波的吸收与大气窗口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源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 大气窗口
三、 大气窗口
(一 )、 大气窗口的基本概念 (二 )、把太大阳气辐窗射口通的过主大要气波层段未被反射、吸收和散射 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
太阳发射的电磁辐射在地球大气顶层随波长的 分布称为太阳光谱。
5800k 的黑体辐射
极大值位于0.5μm左右。
太阳光谱辐射特点及其能量分布
1)近似于5800K的黑体辐射; 2)以短波辐射为主(太阳辐射总能量约40%集中于0.4- 0.76um的可见光范围内)。
大气层外与海平面上所测太阳辐照度曲线不 一样?
散射系数
λ γ (λ ) ∝
1
4
即: 瑞利散射的散射系数与波长的负四次方成正比。
瑞利散射与波长的关系
λ γ (λ ) ∝
1
4
渐强 瑞利散射 渐弱
瑞利散射的特点:
波长越短,大气的散射能力越强; 主要由大气分子引起,所以又称为分子散射; 由于大气散射,天空呈现蓝色(why?); 不同地区上空大气的瑞利散射能力是变化的(why?); 紫外区不适于进行遥感(why?)。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大气散射的主要形式 ③ 非选择性散射
当质点d直径大于电磁波波长时(d >λ), 散射率与波 长没有关系, 即:
γ (λ) = 1
例:云雾为白色, 城市地区由于污染物、尘埃增多,故天空呈灰白色。;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总结
z大气的散射强度与波长密切相关,不同波段散射类型 不一样; z太阳的电磁波谱包括电磁辐射的各波段,因此在同 一天气状况下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 z波 长 越 长 , 散 射 强 度 越 小 , 所 以 微 波 有 最 小 的 散 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例: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约为1.496 x 1011m, 太阳的线半径约为6.96 x 105km
1. 根据太阳常数I0计算太阳的总辐射通量E; 2. 根据总辐射通量E计算太阳的辐射出射度.
解: (1) 已知太阳常数I0 = 1360 W/m2 故 E= 4πr2 x I0, 式中r为日地平均距离,把上述参数 代入此式,可求得E=3.82 x 1026 w
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与遥感波段设计
本节重点
z太阳光谱的概念 z大气中吸收电磁波的主要物质及其吸收特点 z大气散射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如何运用大气散 射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z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其意义
上节回顾
电磁波谱 辐射通量密度– 辐照度、辐射出射度 黑体 斯谛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关系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温度的 关系 基尔霍夫定律– 对于一般物体,如何根据其吸收率计算其总 的辐射出射度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大气层
一、 太阳辐射源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 大气窗口
太阳常数与到达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
Ф =I·S=I0·S’=I0.sinh·S
I=I0.sinh= I0.cosθ
h-太阳高度角(太阳入射光与地平面
的夹角)
θ-天项距或天顶角(太阳入射光与地
平面垂线的夹角)
θ C I0
h S‘
A S IB
为什么用到太阳常数?
z太阳常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垂直到达大 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强度; z利用太阳常数可求大气窗口
(二 ) 大气窗口的主要波段
2、1.3 ~ 2.5μm 地物反射波谱段
窗口位于近红外波段的中段,属于地物反射光谱; 透射率近80%; 不能用胶片摄影,只能用光谱仪和扫描仪来记录地物的电磁波 信息。 在某些波段对区分岩石蚀变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遥感地质应 用方面很有潜力。
三、 大气窗口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z电磁波的反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 .

z反射现象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云量越多、云层 越厚, 反射越强。 z大气反射削弱了电磁波到达地面的强度。因此应尽 量选择无云的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5800k 的黑体辐射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源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 大气窗口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吸收 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散射 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 作用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臭氧: 吸收紫外线
近似太阳的辐射
大气吸收带
可见 光区
大大气气吸吸收收带带
整层大气吸收光谱略图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大气层的结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收作用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大气散射的基本概念 (2)大气散射的主要形式
① 瑞利(Rayleigh) 散射 ② 米氏散射 (Mie
scattering)
③ 非选择性散射
(nonselective scattering)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大气散射的主要形式
① 瑞利(Rayleigh) 散射
散射粒子的直径d大小比光波波长要小得多时
(d<λ/10) 所引起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一、 太阳辐射源
1.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D)处(平均日地距离为 1.495985× 108km, 称为一个天文单位)通过与太 阳光束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的太阳 辐射能量称
为太阳常数。
可近似取:
θ
I0 = 1360 W/m2
I0 = 1353(±21) W/m2 (1976, NASA)
一、 太阳辐射源 1.太阳常数
(2) 太阳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射出的能量, 故应该是太阳总辐射通量与太阳表面积之比,即
M=E/ 4πr02 , 式中 r0为太阳的线半径, 代入已知参数可求 得M=6.28 x 107 w/m2
一、 太阳辐射源 2.太阳光谱
太阳发射的电磁辐射能量(太阳光谱的 辐照度)在地球大气顶层随波长的分布称 为太阳光谱。
吸收红外线
吸收可见光、 红外直至微波
大气吸收电磁辐射的主要物质是:水、二氧化碳和臭氧。
二、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3) 大气中不同物质对辐射的吸收作用
水:分为气态水和液态水 水汽: 吸收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 液态水: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相当强,主要在长波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