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材料之书香篇

高考作文材料之书香篇

高考作文材料之书香篇(一)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今年书展还有啥“花头”?记者看到喜马拉雅“星空听书馆”站满了人,空中悬挂的“行星带”下,读者可取下耳机静静聆听音频。

星空背景墙放置当季热推主播或者节目的二维码,扫码就可在手机上收听。

一个二维码可以听上万本书,不少市民都纷纷体验。

喜玛拉雅平台上有用户5.3亿人,用户日均活跃时常155分钟,所以“听书”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展中不可缺少“听书馆”。

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书香绵延16年的上海书展,见证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迁。

建设书香城市,培养大众阅读。

可以有多种形式。

随着当下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读者的听书率为22.8%,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

阅读是美好可以有无数种样式。

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再到有声阅读,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

当听书成为替代广播、书籍的一种阅读方式,同时成为当下吸引市民读书的全新样式时,许多听书网站作为传播平台载体,承担购买小说版权、支付播客演播、市场推广的作用。

我的几位朋友聚在一起,都会不约同时交流听书的体会,我家里的几位老人,在手机里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那些有声书籍成为生活里的乐趣,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到各式各样的故事,微信里的听书APP一有空隙,就打开微信倾听。

可以说听书作为一种私密阅读,正在中老年人群中形成一种风潮,听书为他们的阅读插上了翅膀,许多人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飘》、《基督山伯爵》、《简爱》等世界名著,还时不时交流听书的心得,听书不仅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阅读的窗户,也为中老年人减少用眼,利用碎片时间接受更多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增添新的形式。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近几年听书软件如雨后春笋的出现,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手持智能手机的读者,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听书APP,尤其是利用上班路上、轨道交通等候时间,以及家庭生活空余时段,听书成为一种读书的新样式,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能便利、低价、轻松地获取各种知识和讯息,跨界的知识。

在网络和手机等数字阅读发展迅即,电子出版物几乎超过纸质出版物的时代,听书网站和播客的出现,无疑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一种新方法,且没有读者的年龄和经历限制,因此必须努力加以肯定,积极扶持其不断发展,助推市民阅读方式的一种全新转变。

从今年书展听书馆呈现的情况来看,有声阅读已经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著名诗人西川说过,“听书,这一种阅读形式在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非洲大陆的歌谣,最早的形式就是口耳相传,声音的传递有着不同于文字的质感。

由此而言,听书使阅读插上了翅膀。

无论飞在天空中,坐在地铁里,或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无论夜晚躺在床上准备入睡,还是周末做着家务,任何种类的书,不论何种文学体裁的著作,各种各样的中外名著,都可以用耳朵去“读”,而有声书的市场发展,今后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人们读书阅读,可以借鉴听书的方式,去拓展阅读的人群,组织创新性的听书竞赛方式,帮助和扶持听书网站和听书播客,不断壮大听书网站的市民听众,扩大阅读的人群,让阅读温润更多的人群和城市空间,为生活的美好提供快乐和情趣。

(二)2019年上海书展与8月14日正式开幕,16万种图书、近500位海内外作家、1273场阅读活动、楼层最高的书店开幕8月14-20日,上海满城都飘溢着书香。

小伙伴们是不是都准备好了呢?为了让大家能够尽兴地逛书展,上海还发布实地探营制作了一份详细书展攻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徜徉书海。

239米高空云上阅读,上海“最高书店”亮相!本次书展,盛况空前,无论是规模还是参展书籍,都达到了新高度。

上海市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商和爱书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或开展图书交易,或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或在书展中体验“书香”的美味。

总之,本次书展必将使所有到场的人受益。

然而,对普通人来说,“逛书展”也要讲究质量,如果以“逛大街”的心态“逛书展”,恐怕就与书展特有的“书香”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就像有媒体报道的,那些富有新意和特色的装潢、别出心裁的图书陈列、相伴而生的咖啡水吧的“网红书店”,以其高颜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

可是,如果人们到那里只是喝咖啡、拍照,而不是对书感兴趣,仅是来“凑热闹”,那么就算热闹非凡,也达不到预期。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的4.66本基本持平,但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同比2017年的数据都出现了下降,而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比2017年的3.12本增加了0.2本。

可见,无论是持平的纸质书,还是仅增长0.2本的电子书,都说明我国国民在阅读人数上,并没有一个实质性提升。

当然,人们对“逛书展”热情很高,至少说明对阅读还是有很大兴趣,只要加以正确引导,让更多人爱书读书,构建“书香社会”就一定可期。

不过,客观地讲,大众爱书、买书、读书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从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就可以窥见。

因此,如何提高国民阅读数量,还将是今后着手解决的难题。

人们常说,有一种幸福叫“与书相伴”,这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

读书让我们拥有睿智的双眼,持阅读这张车票,能直通心灵的圣地,使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高雅的殿堂,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积极意义。

由此,莫以“逛大街”的心态“逛书展”,而是要把对书的理解再提升一个档次。

构建“书香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倡导,更要靠家庭、学校、社会担负起责任,如此才能使更多人加入到阅读大军中来。

(三)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农家书屋是全民阅读在农村的主阵地、大平台,把好书送到家门口是对农民群众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也是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的有效举措。

截至2018年底,农家书屋共向农村配送图书11亿多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农家书屋政策实施以前的0.13册增长到1.63册。

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巨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广大农民群众阅读习惯还未普遍养成,在乡村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精神追求的任务还较重,农家书屋工程正该大有作为。

对此,今年初,中宣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针对农家书屋资源闲置、机制不活、内容不合口味、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把这些措施贯彻落实好,可以有两个抓手。

一是将农家书屋与乡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结合,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农村。

儿童时期是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一旦孩子发现了书籍这个智慧的宝藏,就可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这对于培养更多用知识改变命运、建设家乡、实现梦想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对农家书屋进行布点调整,与乡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合二为一,能有效解决学校图书配备品质较低、图书馆利用率低、缺乏阅读课程和活动等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在图书配备上,可以设置符合乡村实际、适合乡村学生阅读的基本书目,把孩子们最喜欢、最想看的书优先配齐;在活动开展上,可以利用课余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共读、朗读比赛等活动,让孩子带动全家读书的积极性;在人员使用上,可以聘请退休教师作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发挥其教化育人的特长。

二是将农家书屋嵌入公共图书馆体系,构建深入基层的阅读网络。

目前,农家书屋与图书馆体系,在选书用书、开展活动、人员培训等方面,都还相对独立。

可以对农家书屋和基层图书馆的互联互通进行制度化设计,通过两个体系的资源整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可以调整选书供书思路,加大农民群众参与度;增加图书借阅和使用便捷性,推广“一屋多点”的服务模式,将图书放在农民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如人流集中的广场、超市、便民服务大厅等地,使农民获取图书的途径更加多样和便利;吸引社会资本和力量进入,以委托管理等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水平,打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区域行政的限制,以便盘活和调配图书资源,使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质量明显提升。

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

只要各部门携手推动、全社会共同发力,农家书屋工程一定会形成有书读、有人管、活动多、可持续的生动局面,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

(四)艺术展览里,有图书的身影,在美术馆看书,也许越来越流行。

今年上海书展除了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之外,也开启文化艺术大师在上海办首展的先河。

阅读活动空间深入美术馆,借助艺术氛围共同散播书香。

新媒体和“新零售”,阅读推广方式也要因势而为,更加丰富多元、顺应市民不断增长的多种多样精神文化需求。

应用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广场和各类公共空间,跨界传播书香,大有作为且多多益善,是书香城市建设的新课题新使命。

图书结合艺术展览,进行多元文化传播。

图书不再仅是内容的载体,而是成为连接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的入口。

大众出版也从一次性的售卖,转向对内容的深度呈现开发,产业链的延展,带来越来越多跨界合作,充分挖掘内容的价值、版权的价值和品牌的价值,成为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书籍与美术的融合,文学与艺术的跨界,都是为了引发阅读与思考,更好加深阅读的效果,在美术馆、博物馆中营造阅读空间,体现文博场所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服务的创新,不仅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留住观众在此更好享受文化艺术,也让书香城市建设拓展全新的传播路径。

在商业广场办展,举办阅读讲座,潜移默化吸引消费者体验消费进程中的阅读观展,润物无声收获精神文化的滋养。

“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倡导全民阅读,引领有态度、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需要更充分利用上海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创新思路和方式,营造吸引读者的优雅环境和传播书香的氛围,助推学习化申城和全面阅读场景,随时随地可见可进入,延伸7天书展为一年365的读书“嘉年华”,营造读书让生活更美好无处不在的书香芬芳。

(五)到书展买什么?年年逛书展的忠实读者小季发现,今年书展,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实体书店的展台,各式各样的文创品十分惹眼。

文创爱好者小包也觉得,和往年相比,今年书展文创品数量“陡然增多”,尤其是往年专注卖书的出版社,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文创开发。

文创产品进入书展,是一个融合和趋势,更是一条必由之路。

文创最早在台湾地区流行,其实就是加入了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

为什么文创品里多是杯子、本子、包袋,启示这些都是最常用的生活品。

图书本身很适合开发文创,书的装帧设计、插图,包括书里有闪光点的语句,都是文创现成的可开发元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书展首次推出自有文创品牌“逗好”,以《叔本华与梵高》等社科文艺重点书为设计元素的杜邦纸包,磁铁书签、冰箱贴等都在展台呈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