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合)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普遍性目标取向)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13.“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D 质的评价)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目标模式)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C.有意义经验学习)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促进者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 B 权利关系问题)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C 教育公平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C 德国)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17.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开发研究与( B 课程理解研究的整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D 学科课程)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B “合科教学”)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 夸美纽斯 )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C 八年研究)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B 环境教育课程)19.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B 螺旋式课程)20.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将学生学习分为( C 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20.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D 直线式课程)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学习形式称为( A 分组学习)21.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 C 课程组织)21.“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B 卢梭)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D 课程采用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这种评价称为( D量的评价 )24.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B 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26.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展开的主渠道是( B 课堂 )。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C 国家课程)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C场合驱动评价)29.“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在课程改革确立起(C 主体教育观 ) 30.“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B 学生)30.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这是( C .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1、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是: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第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第一、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4、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大涵义: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5、学区的特征包括:第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第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第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第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第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和评价体制;第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特征。

31.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的条件: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第二、嘘声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第三、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32.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涉及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3.简述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

33. 课程内容选择有的基本取向: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经验。

34. 科目本位课程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第一、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第二、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第三、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35.富兰等人的分析框架中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第一、去顶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第二、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第三、去顶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第四、确定课程内容。

三、论述题38. 如何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句话?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避免出现哪些问题?答案要点:首先、教不同与学;其次、教与学相互依赖;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由于教与学是统一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既避免“教师中心论”,又要避免“学生中心论”。

37.试论述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主张,这一理论的代表们认为的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和这种教学导致的两种典型偏向。

答案要点:(1)斯皮罗是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认知弹性理论认为,人的认知随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复杂性、差异性。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2)斯皮罗等人认为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一些教学策略,如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心理表征等等,应用于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由此导致教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简单化倾向。

(3)这种教学具有如下两种典型偏向:第一、将事物从复杂的情境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认为对事物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广到其他任何情境之中;第二、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局部的环节,认为局部认识的组合即是整体认识。

37.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的含义是什么?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哪三项指标?你最倾向于哪种或哪几种评价模式?答案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模式则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