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故事及感悟分享职场故事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一:跳槽只为软福利很长时间没联系的一个老同学忽然来了电话,说她又跳槽了,一定要让我去新单位看看,因为她所在的写字楼洗手间里安装了全套美标的洁具,还有名牌洗手液、七分钱一张的吸水纸,最可贵的是马桶旁边那两卷厚厚的舒爽卫生纸永远用不完。
我特别惊讶,问她:“你不会是因为厕所跳槽的吧?”她底气十足地回答:“不是才怪!”我如约到了她的写字楼,那里确实气派十足:电梯宽大无比,每层都有可供商务洽谈的柔软沙发,旁边就是整面落地玻璃,而全楼最奢华的就是厕所。
据说我的同学只是基层员工,居然拥有偌大的专属办公室,还有几盆精致的盆栽。
我的同学是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但她对环境的要求特别苛刻。
上次跳槽据说是因为写字楼里的电梯,就是那种空间狭窄、能同时容纳15个人、满员时站着如同接吻姿势的廉价电梯。
平时乘电梯的人并不多,但每到中午11点大厦里食堂开始卖饭的点儿,电梯就忙坏了,几乎每层必停,一群群刚吃完和正准备吃的人进进出出,电梯里充满了一股浓郁的菜味儿,有人在咂吧嘴,有人在打嗝,有人在抖搂饭盒里的水,搞得我同学很长时间一进电梯就犯恶心,都快成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了。
后来她发现每到下午,电梯里总会出现一些光着脚趿着拖鞋,肩上扛着毛巾的人一层层找能洗澡的卫生间,那一刻电梯里满是洗头水的味儿,弄得她经常疑惑自己是不是在一家洗浴中心里办公。
这些她都忍了,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厕所里的手纸经常不知道被谁当单位福利拿回了家,总是在她疏忽自带卫生纸的时候,眼前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空盒。
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她绝望地一把提起裤子,想到的只有一个词:跳槽!她之后就到了这家对着装要求极为严格的外企,每天早晨花一刻钟化一个OL妆,粉底霜、收缩水、精华素、腮红、眼影、香水一个都不能少,即便这样还生怕自己配不上这个大楼的光鲜。
这里,电梯大了,菜味换成了化妆品味,她觉得这样的味道才适合自己,就连她洗完手不小心滴落在大理石台上的水珠,都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服务生及时擦去。
在能够享用自带七分钱一张吸水纸的厕所以后,我的同学觉得每天上班简直成了妙不可言的人生享受。
虽然她的手机随时都会响起,虽然她随时都要上网接收老板指令,哪怕她现在在睡觉、在逛街或者在上厕所,都要时刻准备着接收指令,但是她仍然以打了鸡血的姿态投入工作。
人的职场幸福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这么不可理喻,很大程度上往往与薪水无关,它源于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软福利”。
软福利可能只是向上司的表达权得到尊重、诉求得以重视、向上升迁的愿望有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又或许只是公司给你提供的种种细微便利,譬如有的公司会给员工提供理发、修鞋等杂七杂八的服务,免费提供早餐、旅游休假,又或者是一趟班车让你早早回家与老人共享天伦。
对我的同学来说,厕所福利虽小,但它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必备法宝,因为没人喜欢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解脱后又走进一个又小又脏又臭的空间。
我的同学是个闲不住的人,总叫嚣着还要再跳槽,却迟迟没跳。
我想,真正挽留住她的不是职位、薪金,而是这里的厕所,当然,这个秘密她的老板未必知道。
故事二:一元钱变一百万创富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头脑、有智慧的人。
一元钱在多数人的手里就是等值的一元钱,但在某些人的手里,经过不长的时间就能变成百万元。
市场无情,谁的脑子转得快、灵活运用得快,财富就会垂青谁。
去海南打工的张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寻寻觅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带去的钱花得所剩无几了,无奈的他只好决定回家。
到了火车站,他翻遍身上所有的钱,数了数,递给了售票员。
巧的是,除了买回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外,还剩1元钱。
他边思索着边登上了火车,禁不住望望身边迅速膨胀的都市和充满着各式欲望的人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火车即将开动的一刹那,他又退了回来。
一个月后,张先生的“接站牌”生意由先前的4个纸包装箱子发展为40块用镀锌板做成的可调式“迎宾牌”,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元左右。
三个月后,他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手下有了一个帮手。
后来,他用出租“迎宾牌”挣来的3万元,在公园附近开了家鲜花寄送店,生意甚是红火。
干了不到四个月,他又承揽了鲜花批发业务。
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1元钱变成了100万元。
类似这位张先生的创富故事如今并不稀奇,因为我们已经步入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即知识、头脑、智慧发生“核裂变”的时代,不论是谁,只要你善于运用知识、头脑和智慧,你的1元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获得100万元的回报故事三:别跟自己的弱点较劲表妹是个沉默内向的女孩,一说话就脸红,而且天生说话声音小,小时候我们总叫她小蚊子,因为姥姥说她说话跟蚊子叫一样小声。
大学毕业后,表妹开始准备创业。
她本来学的是财会专业,做财会工作也适合她细致沉稳的性格。
但看周围很多人都在跑保险,表妹有些沉不住气了,开始跃跃欲试。
她满怀信心地对我说:我就是想挑战自己,我知道自己不善言辞,卖保险要跟更多的人打交道,需要口才。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锻炼自己。
我不信做不好,书上说古希腊有个演讲家,小时候口吃,后来他嘴里含着石子锻炼,终于成了不起的演讲家。
我一不口吃,二不笨,怎么会做不好呢?这丫头从小就倔强,认准的事必定要尝试一下。
我以为,表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定可以战胜自己的弱点,为自己的人生赢得第一声喝彩。
谁知我再见到表妹时,还没来得及问情况,她竟哇地哭了起来。
原来,表妹卖保险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和尴尬。
她尝试跟别人介绍保险,但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沟通,她的人脉资源也不够丰富,于是就通过同学介绍,接触到了不少陌生人。
虽然她做了不少准备,但经常会遭到冷漠的拒绝,有时甚至还会遭到讥讽。
表妹脸皮薄,又不是那种伶牙俐齿的人,其中的尴尬可想而知。
尝试了一段时间,不仅没有丝毫进步,反而大大挫伤了表妹的自信心。
她沮丧地对我说:我觉得自己真是太糟糕了,笨嘴笨舌,什么都做不好!我看着表妹的样子,很是心疼。
平时大家总在说,要挑战自我,赢得更精彩的人生。
其实,很多时候人生不是用来挑战的,而是用来妥善对待的。
跟自己的弱点较劲,与生活拧巴着,却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最终可能没有战胜自己,反而落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有人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
不过你自己的弱点心里应该最清楚,拿自己的弱点去跟现实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人生最智慧的做法不是打着挑战自我的旗号跟自己的弱点较劲,而是善于规避弱点,把长处发挥出来。
每个人的天赋都不同,只要最大潜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可以赢得成功,完全没必要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较量。
人如同植物一样,开不出美丽的花就结出丰硕的果,没有醉人的芳香就长出繁茂的枝叶,只要有自己的风采和亮点,你就是世界的一道风景。
我把这些道理讲给表妹,她听完后点点头说:你说得对!总跟自己的弱点较劲,非常不快乐,总是被挫败感困扰。
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才能如鱼得水,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久后,表妹找到一份在私企做财务管理的工作。
她做了半年多,没有出丝毫纰漏,领导很满意。
表妹很快在单位站住脚了,这份工作也让她颇有成就感。
她喜滋滋地说:看来,人生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成为赢家!故事四:100元创立一家上市公司100元创立一家上市公司?看到这个标题,读者或许都会说开玩笑吧。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确确实实有人靠100元钱创立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说起来还真让人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不可思议的事是如何发生的。
1983年6月,21岁的简伟文从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压力加工专业毕业了。
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国家是包分配的,他被分配到了广东机械研究所当了一名助理工程师。
他的工作就是研究一些工业模具的设计。
不过,他在广东机械研究所没干多久,只干了两年多时间。
1985年,简伟文就考到了他母校的研究生。
1988年,简伟文硕士毕业后没有回到原单位工作,而是去了一家香港人兴办的养殖场。
养殖场与工业模具加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简伟文在养殖场自然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因此,简伟文也只是待了两年,在1990年便辞职了。
辞职回家后,简伟文正闲在家里没事做,不料竟有事找到他头上来了。
一家企业需要设计并制作一整套模具,因找不到技术人员,便去了广东机械研究所,人家告诉他,这种技术难度要求很高的活只有简伟文能够拿得下,于是这家企业便找到了简伟文。
或许是这家企业急需这套模具,他们找到简伟文后,只是简单地把设计要求和完成的时间告诉简伟文,然后把一份未填金额的空白合同给了简伟文,并说模具的制作费是多少都由简伟文自己填。
这份合同写明了一共是13副模具,交货时间是45天后。
虽然简伟文是搞模具设计的,但是从未生产制作过模具,而且他也没有机床设备和场地等,所以要完成这个合同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简伟文也没想这么多了,他首先是要把模具的设计图弄出来。
那时候,简伟文刚刚结婚不久,家里只剩下的家当就只有100块钱了。
简伟文没有犹豫,他拿出这100元钱购买了设计模具所需要的图纸、制图用具等,开始了模具的设计。
没几天,简伟文便把13副模具的设计图全部画出来了。
他找到了厂家,让厂家先付出一部分定金。
厂家也很慷慨,马上给了简伟文一笔定金。
简伟文拿到这笔钱后,立即采购了原材料。
没有设备和场地,他便借了轻工学校的实习车间,缺乏工人,他就只好找来朋友给当帮工。
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简伟文终于按时成功制作出了13副模具。
交完货后,简伟文在那份空白的合同书上填下3。
5万元。
因他把一些成本计算出来后,觉得赚1万块就行了,于是便选择只填3。
5万元。
这1万元的利润就是简伟文赚下的第一桶金。
虽然现在的1万元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1万块算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了,当时甚至还有万元户一说。
拿着这赚到手的1万块钱,简伟文决定成立自己的一个模具加工厂。
于是,简伟文到武汉买了几台二手的机床设备,运到老家广东南海,办起了自己的第一个五金模具厂。
有一次,一家乡镇企业的业务负责人跑来找简伟文,请求帮助他们攻克一个圣诞钟的难题。
这种圣诞钟结构比较复杂,是靠12个继电器通过程序控制来敲打不同音节,演奏多首圣诞歌。
这家乡镇企业无法做出音调准确、音质清脆、回声悠扬的小铁钟。
简伟文接下了这笔业务。
接受任务后,简伟文带着圣诞钟的样品来到自己的母校找研究金属材料的老教授请教。
这位老教授仔细看了圣诞钟半天,表示没有办法解决简伟文的难题。
简伟文又跑到自己以前工作过的广东机械研究所,想请以前的同僚想想办法。
然而,以前的同事们一听说圣诞钟,个个都摇着头,表示无能无力。
从外面跑一圈回来,问题根本没解决,简伟文决定自己动手来解决难题。
简伟文借来一只烧蜂窝煤的铁炉子,反复琢磨,寻找回声的原理和工艺构成。
在不断研究试验之后,简伟成终于攻克了圣诞钟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