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结构、组成的统一性化学成分的同一性:化学元素、生物大分子、遗传密码、贮能分子、生物过程等。
严整有序的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除外)。
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2.新陈代谢(metabolism)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指生物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吸收一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3.稳态和应激生物体具有很多调节机制,用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在环境变化时也能做到这点,这种特性称为稳态。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符合目的反应的特性,叫做应激性。
4. 生长和发育生长:细胞体积或数量的增长。
发育: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遗传、变异和进化遗传(heredity):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从而使上代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等性状在下代得以表现。
上代和下代之间以及后代个体之间总有些差异,这种现象叫做变异(variation)。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的生命现象,二者同时存在。
进化(evolution):生物即有遗传又有变异,构成了生物进化的历史。
6. 适应(adaptation)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指的是这种生物和它具有的某些遗传性状提高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生殖的能力。
2.五界分类系统1969年美国学者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原生生物界(Protista)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藻类、粘菌类。
真菌界(Fungi):真菌植物界(Plantae):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界(Animalia):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双命名法:二名法(拉丁文):属名、种名1、水分子有哪些特性?1.水是极性分子2.分子之间形成氢键3.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4.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比热大)5.冰比水密度低。
6.水是良好的溶剂。
7.水能够电离2、写出氨基酸的基本通式。
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多聚核苷酸链的两个螺旋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轴旋转,为右手螺旋2、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
3、嘌呤碱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
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的平面又几乎与碱基的平面垂直。
4、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相邻碱基之间相距0.34nm,并沿轴旋转36゜角。
因此旋转每隔10个碱基之后,即相距3.4nm之后又转回原位。
5、两条链是由碱基之间的氢键连在一起的。
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结合,鸟嘌呤(G)与胞嘧啶(C)结合。
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6、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
碱基对的准确序列携带着遗传信息4.各类氨基酸的记忆口诀。
(非思考题)1.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具有中心体,而植物中只有低等植物才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部分细胞有叶绿体、中央大液泡,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有胞间连丝,动物细胞是桥粒和黏着带2.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明显和最重要的细胞器。
细胞核是由两层生物膜围成,遗传信息贮藏在核内,是DNA 复制和RNA 的合成场所。
结构上包括:核被膜:双层膜,具核孔;核基质:维持,固定染色质: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的区域,核糖体的装配场所。
内质网(ER):细胞质内由一列囊腔和细管彼此相通形成的一个与细胞质隔离的管道系统,由膜形成的小管和小囊状的潴(zhu,第一声)泡组成。
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
光面内质网:分支状,膜上没有核糖体颗粒的内质网;脂肪细胞中含量丰富。
功能:1.合成固醇;2.贮存钙,调节钙代谢,参与肌肉收缩(肌细胞);3.参与糖类代谢及解毒(肝细胞);4.合成脂肪、磷脂等。
糙面内质网:膜上附有颗粒状核糖体的内质网。
功能:合成分泌蛋白并产生膜。
(附着核糖体:合成外分泌蛋白质;游离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蛋白质的初步加工: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初步加工,由转运小泡运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颗粒,无膜包被,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高尔基体:由一系列的扁平囊和小泡组成。
功能:蛋白质修饰与加工,多糖合成蛋白质分类、包装、运输。
溶酶体:动物、植物、真菌细胞内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的单层膜包裹的小泡,含多种酶(60种以上)。
功能消化外界吞入的颗粒。
分解细胞本身产生的废弃成分。
液泡:由单层膜包围的充满细胞液的囊泡状细胞器,普遍存在植物细胞中。
功能:细胞液高渗,使细胞处于饱满状态;色素与植物的颜色有关;植物代谢废物囤积的场所,代谢废物以晶体形式沉积在液泡中。
线粒体:结构:内膜、外膜、基质、嵴(ATP合酶)功能:能量产生场所;半自主性细胞器(有自己的核糖体和环状DNA)质体:分布于植物细胞中,分白色体和有色体。
白色体:分布于分生组织及不见光的细胞中,可含有淀粉、蛋白质或油脂。
有色体:含有各种色素,如植物的颜色。
叶绿体:多为球状椭圆形;含叶绿素a,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外膜:渗透性大,核苷、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
内膜:选择性强,CO2、O2、Pi、H2O 等可以渗过内膜基粒:类囊体有规律的重叠在一起组成;基质:含有基质类囊体,与基粒类囊体相连功能;光合作用;能合成蛋白质:半自主性细胞器。
微体:单层膜包裹的小泡,外形与溶酶体相似。
分成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两种。
①过氧化物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含有氧化酶,氧化分解脂肪;含有过氧化氢酶等,分解氧化反应产生的对细胞有毒的H2O2及酚、甲酸、甲醛、乙醇等。
②乙醛酸循环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将脂类转化为糖类及参与光呼吸。
3.生物膜流动镶嵌型的特点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4.描述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3个阶段1 信号接受:配体与受体结合。
2 信号转导途径:作用是把信号从受体上传递到细胞内发生专一的响应。
3 细胞对信号的响应:信号传导的结果是细胞的响应1.原核细胞增殖的特点。
一般是简单的一分为二,速度很快,其分裂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细胞DNA的复制和分配,使分裂后的两个子细胞均能分别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2)胞质分裂,把细胞基本上分成两个相等的子细胞。
2.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前期:①染色质凝缩;②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③核仁解体;④核膜消失。
前中期:核膜破裂后即进入前中期。
各个染色单体通过动粒与纺锤体的动粒微管相连。
核膜破碎成零散的小泡纺锤体移到细胞中央。
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均由动粒随机连接到两极发出的微管上中期:所有的染色体都排列到赤道面上。
染色体继续浓缩变短,染色体上的动粒微管继续向细胞两极延伸达到中心体;着丝粒都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后期:2条姊妹染色单体动粒分离染色单体分别向对应的一极移动,向两极移动时,着丝粒在前,两臂在后。
末期:子代染色体重建。
染色体移动到两极就进入末期。
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极后,在每组染色体的周围重新形成核膜;染色体伸展延长成为染色质;核仁开始出现,核分裂完成。
3.在进行胞质分裂时,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动物细胞胞质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赤道板形成分裂沟,微丝构成收缩环;植物细胞是细胞内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而将细胞分开4.名词: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周期: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这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新生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
本质上: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此过程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细胞衰老:衰老细胞结构变化细胞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化内质网减少线粒体减少,体积膨胀,膜流动性降低细胞的全能性:受精卵能够分化出各种细胞、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把受精卵的分化潜能称为全能性。
单个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即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
每个细胞都具有发展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能。
5. 减数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分为细线期:凝集期。
染色质开始凝缩,每一条染色体线中含有2条染色单体(姊妹染色单体),为二分体。
两条染色单体之间有蛋白质性的物质,使两条染色单体结合紧密,每条染色体表现为一条线。
偶线期:配对期。
主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发生配对。
同源染色体之间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称为联会。
粗线期:重组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成,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
双线期:联会复合体解体,联会的染色体一些部位发生分离,姊妹染色单体清晰可见。
同源染色体的一些交叉部位联系在一起。
终变期:染色体更加变粗,变短;交叉现象从同源染色体中部逐渐消失,只在染色体端部还保留交叉。
核仁、核膜消失。
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到细胞的赤道面上,但同源染色体不分开,仍然成对排列在细胞中央。
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两个同源染色体(各含有两个染色单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结果细胞两极各得到一组染色体。
第一次减数分裂末期:染色体解旋变细,但不完全伸展,仍然保持可见的染色体形态。
细胞质分裂而成两个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第二次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细胞核不再进行DNA的复制和染色体的加倍,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同,分成前、中、后、末4个时期。
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1、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2、有丝分裂是DNA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染色体数不变,DNA量相对于体细胞不变;减数分裂是DNA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染色体数减半,DNA量减半;3、有丝分裂之前,在S期进行DNA合成,再经过G2期进入有丝分裂期;减数分裂前DNA合成时间较长,合成后立即进入减数分裂,G2期很短或没有;4、有丝分裂时每1个染色体独立行动,同源染色体中的2个染色单体分别被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遗传物质不变;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要发生配对、联会、交叉和交换等变化,产生了遗传物质的多样性;5、有丝分裂进行的时间短,一般为1-2小时;减数分裂进行的时间长,如人的雄性配子的减数分裂需要24小时,雌配子可长达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