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集锦(同名39118)大学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集锦带着高考成功的喜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新一届学子走进大学校园。
校长们用亲切、语重心长的开学演讲温暖学子心灵,为他们生动讲述了大学第一课。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告诫学子:“我期望同学们在校期间独立思考、大胆实践,积极尝试各种有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健全人格。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则谆谆教导,期待学子“做好人、做有用人、做成功人”。
他说,“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坚持应该坚持的,不抛弃、不放弃,把坚持、奋斗进行到底。
”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希望青年学生珍惜大学生活,牢牢把握住成长成才的宝贵机遇。
校长们浅显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不但深深打动学子,也得到网友的热捧。
“更有责任感,也更有归属感了,校长的演讲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话、套话,也没有故意卖弄学问的不知所云。
他像我们的大家长。
”清华大学大一新生时欣欣告诉记者。
“这样的学者令人尊敬,令人感佩,即便没有机会亲自聆听先生教诲,有幸读到也深深慰藉我的心灵”,一位网友这样留言。
开学第一课,只是踏入大学的开始。
对很多同学来说,这个开始是温暖的,也将终身受益。
正如梁实秋在多年后依然记得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演,依然记得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对自己求学生涯的影响。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看着你们欢快地走入燕园,我常常想起我的“初入燕园”。
尽管路途辛苦,但满怀憧憬,无比兴奋和激动。
不同的是,你们大多不必像我那样光脚走路和站乘火车了。
这种“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进步。
这种进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父辈们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国家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这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作为新时代的主人,今后几年的北大生涯将奠定你走向未来的深厚根基。
怎样打好根基,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学会“包容”,养成泰山不弃抔土、河海不择细流的胸怀。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首先在于她的包容之大。
今年暑期,杜维明先生给我写了一封长信。
杜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燕京学社的前任社长,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他在信中说:“中华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对话的文明、包容的文明”。
我对杜先生的这些理念是非常认同的。
上个世纪初,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北大的辉煌。
100多年来,包容始终都是北大人所坚守的传统。
对同学们来说,包容是眼界、是胸怀、是气度,但也是修行。
你们非常优秀,但我还是特别希望你们努力放下身段,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甚至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我校前辈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要求我们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认识并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人类的理想社会就能实现。
第二、学会“生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相比“绿色生存”,同学们可能更擅长“数字化生存”,网络上虽然可以“种菜”、“偷菜”,但网络上没有鲜活、多样的生命,更没有融会北大精神的美丽燕园。
燕园的美不仅在于其古朴典雅,更在于和谐自然。
为了使校园更加美丽,我们提倡“低碳”生活;为了支持我国政府关于“减排”的国际承诺,北大和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其他9所世界一流大学一起,提出并展开了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
这一行动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希望各位新同学,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学习、生活方式。
第三、学会“专注”,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努力从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校园有形的围墙不可能带给你内心的宁静和专注,海量的信息会带来很多新的诱惑,很容易把你们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走,使你们忙着追热闹赶风潮。
但是,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就必须保持平静的心态、练就专注的本领。
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好利用好学校为你们提供的优质资源。
我还向同学们特别强调,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对现有知识的反思与批判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会“担当”,培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1958年,我国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
我们的校友邓稼先先生在接到任务后,回家对妻子说:“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此邓老隐姓埋名,与世隔绝26年,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与邓稼先一样,我们北大还有很多杰出的教师和校友。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牢牢记住的是,只有当你将自己的生命和力量都奉献给了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北大人,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的主人”!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历史将会证明,201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可以预期,中国的大学将进入一个以高度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志的新的发展时期。
本科教学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是大学生的福音。
善待学生,正是中山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伟人手创,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山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优良治学传统和特有的气质,给求学于其中的广大学生以无形的熏陶。
更重要的是,中山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求学环境,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根本意义上的“善待学生”。
我认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作为大学,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学条件,而作为学生,也要努力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人”并“成才”。
两年前,在中山大学参加教育部本科教育学水平评估的报告中,我曾对大学生培养的发展目标作了七个方面的描述,这也是我所认为的一个理想的中国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禀赋。
在新学年来临之际,略述于下,愿与各位新同学共勉:知礼。
在现代中国社会“礼仪重建”过程中,大学负有无法回避的重要使命。
大学生应该有敬畏之心,要形成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养,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文明”的人。
诚信。
如果说“知礼”强调的是对外在社会秩序的遵循的话,那么诚信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感的培养。
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
具有诚信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担当。
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生怀着“做大事”的期待,他在中山大学校训中强调“笃行”,正在于“担当”二字。
一个有担当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
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精神;从小处讲是一种遇事不折不挠、意志坚韧的精神。
勤奋。
自觉地勤奋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
超越。
大学生要有超越意识,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我,敢于超越常识,只有敢于超越,才会产生创造力,才会成为“创新型人才”。
阳光。
大学生应该襟怀宽广,自信向上,一个阳光的青年,应该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征。
职业准备。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就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要有更崇高的职业使命,应该将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我们理想中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诚信知礼,积极向上,敢于超越,勇于担当;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人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带着高考成功的喜悦,带着家人朋友的祝福,你们走进美丽的清华园,为这座百年学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你们将会享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成才支持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学校将从多个方面给予帮助,绝不会让一位勤奋而有才华的同学因为经济压力而停下追寻梦想的脚步。
清华为你们搭建了成就梦想的平台,但是梦想的彼岸还需要自己去找寻。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选择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从建校之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开始,清华人就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毕生追求。
不久前辞世的钱伟长老学长,最初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历史系,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毅然改学物理,最终成为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
钱老曾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正需要每一个有理想的清华学子,勇敢地承担起肩头的责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上,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责任”可以引领你们成长的方向。
但要真正担当得起这份责任,首先还是要“好好学习”。
我期望同学们在校期间独立思考、大胆实践,积极尝试各种有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健全人格。
此外,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大学阶段的学习看似轻松自由,但要想真正学好、学透,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有质量的设想和批判性见解,就一定要十分地踏实勤奋。
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要在多方涉猎的基础上,在感兴趣的领域里,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同学们不断追求的成长目标,而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是要有一副健康的体魄。
清华有句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希望看到你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挥洒汗水,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并把它长期保持下去,成为一生的爱好和习惯。
明年清华将迎来百年校庆。
近百年来,从这座校园里走出了大批学术大师、治国之士和兴业之才,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衷心期望大家继承和发扬清华传统,勇于担当,茁壮成长,成为不负社会和时代期望的优秀清华人!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作为校长,请允许我代表四川大学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欢迎你们——“90后”川大人!每年新生的到来,对于四川大学这所古朴的校园而言都是一次生机的焕发:我们不仅看到了你们风华正茂的青春面孔,更重要的是你们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老师们创造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机遇,为四川大学的“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作为校长,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能够进入四川大学进行学习,更为你们翘首前程提供了大好的人生际遇。
因为,这里不仅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更充盈着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蓬勃氛围。
四川大学114年悠久办学历史积淀的深厚人文底蕴,多学科交叉融合造就的综合优势,使一代代川大人成为优秀。
成为优秀和追求卓越蕴含的气质、修养、素质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体现在:其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川大人不变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