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可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

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即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突出症脱出的髓核一般以向椎管方向(即向后方)脱出较多,而向椎体方向(即向上或向下)脱出较为少见。

脱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

根据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为:(1)单侧型,一般仅产生一侧下肢症状。

(2)双侧型,则产生双侧下肢症状。

(3)中央型,可压迫马迫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症状。

成人椎间盘组织无血液供应,靠淋巴的渗透维持营养,仅纤维环表层有少量血液供应。

椎间盘是身体负荷最重的部分。

因此,20岁以后,腰椎间盘开始退行性变,髓核含水量逐步减少。

由于脱水,髓核张力减低,椎间盘可变薄。

同时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含量下降,胶原纤维增多,髓核失去弹性。

身体的剧烈运动,可引起纤维环的各层纤维互相摩擦,产生玻璃样变,从而失去弹性,最后导致纤维破裂。

因此,随着年龄的线大,腰椎间盘的结构老化,其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

长期劳累与磨损,致使关节中央软骨消失或关节外围软骨肥厚、增生。

骨关节折后遗症,便会导致骨关节长期疼痛。

滥用激素药物和食物添加剂中所含激素,会加速骨关节的退化性变化。

腰椎的构成腰椎共有五个椎骨,两椎体之间由软而具有弹性的椎间盘构成椎间关节,这种结构使腰椎骨之间可前后左右弯屈及小范围旋转。

椎间盘是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的。

软骨板为覆盖纤维环和髓核上下两面的透明软骨,它与椎体骨紧密相连,将椎间盘限制在上下两个软骨板之间。

纤维环由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纤维软骨组成,各层纤维的方向彼此交错构成菱形,牢固地附着在上下软骨板和椎体骨缘上,可耐受各种压力,限制椎体之间的过度扭转和滑移活动,并能缓冲外力,吸收震荡。

髓核是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和大量的水分所组成的半胶体,它被限制在纤维环和软骨板之间,随外力作用而改变形状和位置,并将外力平均传导到纤维环和软骨板上,使其对纤维环及软骨板的压迫降到最底,有效的保护了后两者。

成年人的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

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纤维环的前侧及两侧较厚,而后侧较薄。

纤维环的前部有强大的前纵韧带,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

因此,髓核容易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怎样才知道自已得了腰间盘突出呢?当你弯腰取物或无明显诱因引起腰痛牵掣腿痛,抬腿有明显的引拉样放射性疼痛时,你就有可能患上了腰间盘突出症,你就应当马上到医院去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以便早期诊断,防止病情加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里没有相应病名,散在于“腰腿痛”、“痹症”范畴。

近年来,中医学对本病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在临床治疗上,除传统药物内治、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进展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造出了药物离子导入、小针刀疗法等。

中医认识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腑。

故腰痛一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这从生理上说明脊椎的生理与病理和肾有着必然的联系。

根据椎间盘突出发病特点,其病机可如下;1、肾精亏损,盘骨失养;诸般腰痛,肾气虚惫为本。

这一观念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病理,大量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是在原有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素体虚弱加之劳累过度或房2、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跌仆外伤,或腰部用力不当或强力负重,损伤筋骨,经脉气血瘀滞留于腰部而腰痛。

3、寒湿内侵,阻遏经络:久居湿寒之地,或坐卧寒湿之所或涉水冒雨,身劳汗出,衣着湿冷,卫阳先损,寒湿之邪入侵。

寒性凝滞收引,湿性粘腻重着,阻遏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腰痛。

若寒湿日久化热,亦可阻遏经脉,壅滞气血而致腰痛。

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驻的温熙气化作用,则又出现阳气衰退的寒症。

这是一种恶习性循环。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久病及肾,肾阳受损,而发为寒湿腰痛。

总之,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关键是肾气虚损,筋骨失养。

跌仆闪挫或寒湿之邪为之诱因。

经脉困阻,气血运行不畅是出现腰痛的病机。

二、西医学认为:发生腰休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外因则有劳损,损伤,和受寒湿等。

1、腰椎间盘的生理退变:椎间盘退变是一种规律性变化,椎间盘的发育以20岁为高峰,20岁以后的椎间盘退变己开始,纤维环变性,增厚,弹性减小。

30-40岁时椎间盘蛋白糖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失去其弹力及膨胀性能。

椎间盘退变性改变常以髓核的退行性改变进展为最快,软骨板随年龄增长也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加之腰椎间盘后外侧较为薄弱,而纵贯椎骨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到第一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的宽度只有原灰的一半,因而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

腰间盘没有血循环、修复能力较弱;腰椎的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自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

2、外伤:外伤及积累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

腰椎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己有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脱出、突出或分离。

脱出是指髓核仍被纤维环所包裹;突出是指髓核从纤椎环的后纤维爆出,处于后纵韧带之下;分离是指髓核己突出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之外,髓核游离于椎管内。

积累劳损时,髓核长时期不能得到正常充盈,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供应,使纤维环损伤不易修复,久之使退变的椎间盘薄弱出现小裂隙。

此种裂隙多出现在纤维环后部,可涉及纤维环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现在软骨板,变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3、受寒: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并无外伤及劳损史,仅有受寒史,其原因可能是椎间盘有发育上的弱点,受寒后使用权腰背部的肌肉痉挛和小血营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

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导致椎间盘的内压增高,对己有病变的椎间盘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使髓核突出。

根据髓核突出部位与方向,可分为二大类;一、椎钵型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或上方的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

1、前缘型:髓核穿入椎体边缘,该边缘出现三角形骨块样病变。

2、下中型:反映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i结节样病变。

二、椎管型: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停滞不前于且后纵韧带前者为“间盘脱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叫“椎间盘突出”,根据突出物所在解剖学部位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1、中央型: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受压和刺激。

2、中央傍型: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伴有根性剌激症状。

3、侧型:指位于脊神经根前方正中部位,可略有偏移,主要症状为神经根剌激压迫症。

4、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外侧,多以突出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亦可上移压迫上节神经根。

5、最外侧型:髓核移至椎管前方,进入椎管或椎管侧壁。

临床诊断可出现在腿痛前,亦可在腿痛出现的同时或之后,腰痛减轻,持续性腰背钝痛为多见,平卧减轻,站立或劳动后加重(与腰脊劳损不同)。

一部分病人为痉挛性剧痛,难以忍受。

如绞痛样,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一部分病人腰痛出现在明确的腰部外伤后的当时、数天后,数月后或数年后,一部分病人腰痛可不明原因突然发生。

老年人的腰痛并非全部由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某些情况如内脏疾病、脊髓肿瘤、腰椎结核等也可引起老年人腰痛。

因此,对老年人的腰痛要认真细致地加以鉴别,以免误诊、漏诊。

坐骨神经痛:由于95%的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5,腰5骶1椎间隙,故下肢放射痛占80%,其中后型可占95%。

下肢放射痛分剌痛和电激痛两种,前者多见。

疼痛多为一侧性,极少数(中央型、中央傍型)表现为双下肢痛,疼痛可因咳嗽,打喷嚏而加重。

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且多起于臀部逐渐向下放射。

少数病人可出现向上肢放射。

一侧坐骨神经痛可向另一侧转换到对侧。

腰腿痛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

2、体征:腰部畸形;腰椎生理曲线减小或消失,出现平腰。

若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时,可有后凸畸形。

脊椎侧弯:步态变化,症状较重时可出现行走时恣态拘谨、前倾或跛行。

压痛点:主要位于脊椎傍。

据中线约2cm----3cm处。

压痛时可沿神经根走向向下肢放射痛。

棘间突及棘突上亦可出现压痛,但以叩痛为主。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时,各方向的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前屈位会使腰部痛加重及坐骨神经放射痛:侧方活动时向健侧活动时疼痛减轻,高患侧活动时疼痛加重。

下肢肌肉萎缩:腰椎间盘突出时,属下神经单位的腰骶神经根受到损害,其支配的肌群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少数严重者踝关节或拇指可失去主动背屈的能力。

神经障阻:感觉神经障阻,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可出现麻木,疼痛敏感及感觉障阻减退。

运动神经功能障阻:运动力量减弱是可靠的体征。

反射功能障阻:可以亢进(神经受压早期)也可以减弱或消失。

腰3--腰4单侧椎间盘突出,患侧膝反射减弱。

影像学检查诊断:X光片,CT,MRI对本病均有帮助诊断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饮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生病而减少了一定的活动量,所以饮食的摄入量也应适当减少,特别是在急性期卧床的病人,除活动减少外,消化功能也明显降低,胃肠蠕动较慢,故应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肉及脂肪量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因其易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可导致病情加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手术前要注意适当的补充蛋白质,每日蛋白质的量可达100-150克左右,尽量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年纪大的患者最好选用脱脂鲜奶或奶粉)、蛋类、大豆粉、动物的肝肾、瘦肉、鱼、鸡肉、酸奶等。

手术后能进食,首先以蔬菜水果为主,蔬菜放一点盐和油煮熟,吃菜喝汤;多喝新鲜的果汁。

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最好选用牛奶、蛋黄、酸奶等。

在康复期,注意做适当的腰部运动。

饮食中注意补充钙、镁、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B族等。

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小虾米、海带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动物肝脏,饮食多样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术前、术后及康复期都应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木耳、竹笋、苹果、香蕉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