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病害治理 2

植物病害治理 2


(二)经济观
植物病害强度
作物产量损失
产品质量下降
防治后挽回的损失( B )
作物经济价值减少
防治
不防治
额金 用费
益收
: 益收
防治费用 (C)
防治的纯效益
N1
N2:防治阈值(经济或行动阈值)
纯经济效益
病害发生程度
(三)社会观
植物病害防治
安全高效,增产增收 绿色环保,节本易行 资源循环,持久持续
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学习模块三 植物病害防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1、如何正确看待植物病害 2、如何正确看待植物病害防治 3、如何制定正确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 4、如何正确采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
任务一 综合治理措施
一、植物病害控制的主要目标 -------
实现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益效济经 益
效会社 益效态生
预防为主 是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 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
综合防治 是从林业生态系观点出发,协调利用各种必 要的防治措施,实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以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仍是我国的植保工作方针。
(二)国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1966年: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 要点:以较高生产效能为目标,从生态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控制有害生 物个体数量到较低水平。 1972年: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较高生产效能为目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生 相克的关系,辅以多种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上可以接受和生态允许水平。 1995年: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 ,SPM) 以维持健康和高效的植物生态系统为目标,有效促进和调控生态平衡、保护植物群 体健康,达到生态上可恢复,经济上可再生,社会上可接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御技术体 系。
防治原理
防治措施
回避病原物 杜绝病原物
歼灭病原物 保护植物体 利用抗病性 治疗病植物
改变种植地点和位置 改变种植时间 无病种苗和种苗处理 植物检疫 消灭传播介体 生物防治 轮作 土壤处理 消灭中间或转主寄主
田间卫生 药剂保护 防治传播介体 植物抗病品种 植物健身栽培 诱导抗性利用 化学治疗 物理治疗
主要防治作用
主要靶标病害
X0
r
植物健康 单循环病害 多循环病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营养治疗?
+
五、 植物病害管理的技术系统
(一)植物病害管理系统的结构
植物检疫
治防理物
治防业林 用利性抗
治防化理
生物防治
栽培 植物
有害 生物
植物病害防治要由纯病害观向生态观转变
区别点 纯病害观
生态观
有害的、非自然的、 自然的、合理的、生
对病害的认识 无法共存的
态平衡必须的
病害防治目标 消除病害,经济效益 控制病害,三大效益
病害防治策略 治早治了,彻底消灭 建立平衡,控制阈值
经济短效,生态失衡 经济再生,生态优化
病害防治后果 社会难容,不可持续 社会接受,科学发展
3、生物防治
(1)自然生防因子的利用技术 (2)生防菌制剂开发和应用技术
4、林业防治
(1)设施栽培中的病原物疫 2、营林技术防治 3、抗病育种 4、物理防治或综合治理 5、化学防治 6、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控制技术
一、植物检疫
(一)概念:植物检疫Quarantine :通过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植物及其产品等 上的危险性病、虫、杂草等生物人为传播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植物检疫的意义 1、预防或推迟重大外来植物病原生物的传播; 2、指导扑灭、控制或延缓已传入的有害生物的蔓延. (三)植物检疫的特点 1、预防性:把有害生物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全局性和长远性:牺牲局部和短期利益。 3、法制性:通过行政手段来实施。 4、国际性:国家间相互协作,进出境均实行检疫。 5、针对性:针对特定的有害生物和传播途径。
促进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和或统一体。 研制和开发绿色、循环、节本、高效的植病控制技术。
三、植物病害控制的基本方针
(一)中国的植物保护方针:
1958年:消灭病虫害的方针 :“全面防治、土洋结合、 全面消灭、重点肃清”
1970年的植保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生态防治
治防学化
施措培栽
其他法规(种子法、农药法等)
(二)植物病害管理系统研制的问题
1、作物品种抗性利用
(1)抗性兴衰循环 (2)抗性遗传脆弱 (3)病害更替------次要病害上升
2、化学防治(“3R”问题)
(1)病原菌抗药性(resistance ) (2)生防机制损害----再猖獗(resurgence ) (3)农药污染残留(residue ) (4)优势倒转----非靶标病害加重
区别 IPC
IPM
SPM
目标 经济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
策略
协调利用防治技 协调利用生物间
术控制有害生物 相互关系控制有
的种群密度在经 害生物的种群密
济受害允许水平 度在经济受害允
以下
许水平以下
保持植物生态系统 健康,主动抵御有 害生物侵害。
战术
强调以自然因素 强调保持植物群体 强调以技术手段 或自然因素的产 健康和生产系统的 控制有害生物 物控制有害生物 持续发展
四、植物病害防治策略和原理
(一)防治策略
传播 接种体
初侵染
传播 再侵染
寄主植物生长期 寄主植物休眠期
传播 休眠体 接种体
侵染
寄主植物生长期 寄主植物休眠期
休眠体
病原物越 冬(夏)
多循环病害
越冬病原物
单循环病害
管理策略:减少侵染菌源量( X0);抑制病害发展速率( r )
(二)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措施及其作用
二、植病控制的科学观 ----------
生态观、经济观与社会观
(一)生态观



农 自


微生态
系 态

物原病 物植主寄
病 害
①病害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 的构成部分;
②病害防治不应损害生态系 统的平衡性;不能损害人类 的生存环境;
③病害防治应发挥微生态对 病害的控制作用
④病害防治以调节农田生态 系统,建立寄主植物——病 原物——拮抗微生物三者的 平衡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