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综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综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综述前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的完善,而词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词汇教学的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目前存在的词汇教学方法很少,绝大多数是一线的对外汉语老师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还不很系统,因此,我就目前存在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和整理,以便方便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它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如此,比如说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学生已有的汉语基础,所选择的词汇的特点,词汇的义项等等。

现在我就综合这几方面的因素,对词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正文: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首先就是要选择适合的教学词汇,这里综合考虑汉语的词汇的特点,一,汉语从词性上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略讲,虚词详讲。

我们知道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词义具体,所指对象明确,在课堂上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一带而过。

介词、连词、副词等虚词,没有明确的词义,不容易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详细的讲。

二,从文化角度上看,典型的文化词语应该教给学生。

所谓典型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例如:“红娘、旗袍、月老”等,在学生所在国家中,没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

如“红娘”,原是《西厢记》里的一个角色,因为其热情地为男女主人公张罗婚事,而成为媒婆的代名词。

这样的文化词还包括:文化上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贫农;字面意义相同,但中外对比不等值的词语,如:情人等。

在学习时,一旦遇到这样的词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就会望文生义,将词语的意思理解错。

文化词语的讲解,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三,从词的意义出发来看,多义、反义、近义、同义词要讲解。

词,是一个有意义的音义结合体,词所概括的意义就是词义。

有的词义概括比较具体,就形成了实词,有的词义概括比较抽象,就成了虚词。

教学中,对词义上有同义、等义、反义、近义等关系的词语进行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我们从众多的词语中,挑出应该讲解的词语,才能节约时间,增加练习词语的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选词只是开始,怎样把这些词讲出来让学明白是最重要的,我们结合了汉语词汇的特点选出了适合的词汇,那接下来选择什么方法是重中之重。

就目前存在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系统化。

一:是展示法:包括直观法、演示法。

直观法又可以分为用图片或用图画来展示,用实物来展示。

展示法解释词语,教师不是通过言语说明,而是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来展示。

在黑板上画出图画,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用一些实物等。

这种方法适用用户解释那些所指具体可感的词语,例如,“牛”“马”“鸡”“鼻子”“耳朵”“拿”关门“咸”“辣”等。

这类词语的意义适合运用某种直观的手段来显示。

比如:解释“龙”,只要画一张画有龙的图片,就一目了然。

直观法直接将实物与目的语的符号系统连接起来,绕过了由目的语的解释翻译过程,因而可以是学生直接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龙”是生物学上指古代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

“龙”是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食用的东西上。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

这样的解释很完备,但对于“龙”这个词不认识的外国留学生,可谓是对牛弹琴。

直观法解释词语对老师的画画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有些事物在形象上有类似之处,花的不好就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

比如老师画“老虎”要是画的不好,学生就会理解成猫或者奇特动物。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

演示法也很简单,比如:解释“微笑”,老师自己示范或者让学生微笑,马上就能把词义说清楚如“搬、端、托、拿、捏、握、举”等这些跟手有关的动词,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师里做出各种动作,让学生将动词符号与实际的动作联系起来,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

这就是演示法,最主要是用于动词,老师表演的办法居多。

在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学会词语之间的差异,并理解他们的意思。

运用演示法解释词语很有局限性,例如在解释“突然”是如果用动作来显示,就会让学生理解成“快”。

此外,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朗读课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词汇学习,此种方法我们也把它列入展示法当中,游戏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列举一些,手动,口动眼睛跟踪,在空气中写字:在学习新的课文里的生字之后,每次留出二三个字请一个学生上台带领大家在空气中写生字。

扮演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当小演员朗读。

如意棒即兴指点文字:用于复习刚学过的内容。

分组朗读竞赛:全班分成两组,每组坐成一个圆圈读课文。

人卡排序组句,人人参与组句。

师生换位置找错。

男女学生分工找错。

彩色笔教生字。

擂台赛——面对面竞赛读课文,轮流裁判对方。

小口袋摸字组句。

用唱歌纠正发音。

总之就是通过娱乐从中学到生词。

总之,直接展示法所能解释的词语是很有限的,许多词语(如,“心灵”“感情”“民主”“自由”“追求”“设想”“可爱”“所以”)表示的意义比较抽象,是无法或者很难用图画、动作、或实物来展示词义的。

我们接下来会提到这些词语怎样解释。

直观法用于生活中常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词语。

其不足处在于很多词语,我们既无法把实物搬进教室,也很难用图片表现它的外表特征。

例如“霜”。

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两种方法的运用。

展示法适合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当外国留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知识的时候,我们不宜采用这些方法,只会让他们感到繁琐。

一般日韩的留学生由于与我们的文化差异很小,所以在我们的讲解中会理解的比较快,可以适当的快讲。

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没有汉语基础,就需要详讲。

二:翻译法: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这是使用频率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强学生接触汉语和感受汉语的机会。

“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第一语言思维逐渐向第二语言思维过渡的过程。

这种方法恰恰加速了这一进程。

但是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释义时要难易适当、通俗易懂。

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如果难易掌握不好,易造成越解释谜团越多的后果。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汉语水平,尽量用学生已掌握的词汇做通俗易懂的解释。

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常见的有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解释;用语素义解释等。

(1)一些外来词,古语词、方言词等最好采用同义词释义的方法,例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

(2)一些形容词不必做过多的描述,最简单的方式是指出它的反义词即可,而且成对的讲解也是快速记忆词汇的方法之一。

如,丑——美、胖——瘦、简单——复杂。

但是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如“稀”是一个多一次,它的很多意义都有自己的反义词,像“密”、“厚”、“稠”等都与它构成反义关系,而我们正可以利用它的反义词的意思来区别它的不同意义。

(3)用近义词释义时尤其慎重,因为无论是词汇意义,还是词的用法都有细微的差别,解释时不能一句“某词与某词相似,差不多”即可。

要在学生能够消化的基础上做详细的辨别,但也不可面面俱到,可以从词义所概括反映的侧面和重点、词的搭配习惯、词义的附加色彩、运用的范围以及词性等角度加以辨别。

如,“观看”与“观察”是近义词但“观看”侧重于对事物的一般意义上的看,常用于书面语,而“观察”侧重于“察”字。

即在仔细观看的基础要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考察。

由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进而影响词语搭配的不同,可以说观察天气、气象、地质,但使用“观看”则不妥。

(4)现代汉语中,合成词较多,合成词是通过语素与语素结合的方式组成的,所以用语素义来解释合成词是比较合适、恰当的方法。

例如,学了“逃”又学了“避”,当再学“逃避”时,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可以懂得其基本意思了,老师只做一些词语的使用范围、词语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解释即可。

用语素义解释词义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汉语的构词结构,即说明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

用母语解释,这种方法有其便捷之处,尤其对于零起点或初学者来说,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弊端。

首先,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虽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点。

在一种语言里代表某种现象或某种事物的词,在一种语言里可能并没有与其对应的词,例如中国的“水饺”“馒头”等很多饮食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中就找不到,这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其次,虽然不同的语言里有大量的对应词,但对应词的词义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中亲属称谓很多,分父亲方面、母亲方面的称谓、每一方面又有男女长次之分;父亲方面有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父、姑姑等;母亲方面有舅舅、舅妈、姨夫、姨妈等;而英语中只有uncle和aunt两个词。

可见两者之间的对应范围是不一样的。

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等是都可以从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找到依据,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两个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授语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三:语素类推法:利用语素的方法和分析法或者分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因为汉语语素可以分解为更小的意义部分,而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语素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每一个语素都有独立的意义,而同别的语素结合后可以产生多样的意义,绝大多数的词是有语素组合成的。

每一个构词能力强的语素在它的周围往往能集合起一个与原来意义相关的词语部落,这就是网络式语素衍生方法。

大家都熟悉一种联词游戏,如学校—校友—友好—好听—听力—力气—气体—体育……。

这种连词游戏可以无限地接下去,生动地展示语素的各种意义及其同其他语素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展示汉语词汇的衍生规律,这恐怕是任何语言都不具备的特点。

汉语语素的数量相对较少,重现率高,且语义基本上不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掌握了基本语素,对于陌生的合成词,便可以自行类推理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阅读的困难。

大多数单音节语素都是自由语素,它们是语素中最活跃,构词能力最强的部分,是外国学生扩大词汇的基础。

汉语语素构词灵活,可据需要造词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

如“开X”类的开始义动词以“开”的共同核心语义“开始某项活动”造出了数十个双音合成词:开笔、开编、开播、开场、开春、开工、开国、开航、开荤、开火、开机、开讲、开局、开犁、开镰、开锣、开蒙、开拍、开赛、开市、开学、开演、开业、开印、开映、开战、开仗、开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