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6钟灾种的概况: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2、每一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治理措施、监测方法
答:见培训教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41页”
3、岩土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答:1、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岩体力学参数包括岩体变形参数、强度参数、
动力学参数及水力学参数。
①、岩体变形参数:
采用静力法原理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法向荷载,并测定其岩体的变形值;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关系曲线,计算出岩体的变形参数。
采用动力法原理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声波或地震波),并测定其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根据波动理论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根据室内完整岩块实验参数,结合野外工程岩体结构特点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从而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参数。
②、岩体强度参数:
采用原位岩体剪切试验确定抗剪强度、采用原位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来确定压缩强度,采用室内岩石时间确定抗剪、抗压、及抗拉试验结合岩体结构面特征综合分析确定。
③、动力学参数:
通过声波测试确定动力变形参数(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及动剪切模量等)。
④、岩体水力学参数:
通过注水试验、抽水试验、压水试验确定
2、土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通过室内试验确定、通过原位测试确定,通过破坏模型反分析确定。
4、地质灾害模型建立中需要哪些方法
答:有物理模型及数字模型等,如GI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GIS,在其支持下管理多源基础地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因素图层,剖分形成评价图元区域,然后在GIS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有机整合,这样GIS既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提供评价数据,又处理其评价结果数据,成图输出,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划分。
空间分析模型: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工具,提取模型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地质灾害预测空间分析模型,划分地质灾害等级,对灾害进行预测。
5、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灾害勘察设计中如何应用
答:数字试验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包括三维激光扫描、高速摄影与热红外线监测技术等方法。
6、你所知道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哪些图件
答:规划图、评估图、勘查图、治理图、监测图、施工图
7、地质灾害勘查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地质灾害调查(遥感调查、地质测绘、资料分析);
地质灾害勘查:钻探、槽探、平硐、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物理模型试验等,根据具体灾种选择不同的可行方法。
8、抽水、建筑荷载、地震引起的地面沉降的机理有什么不同
答:抽水引起地面沉降机理: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的自重应力由颗粒和孔隙水共同承担,由土颗粒所承担的那部分应力为有效应力。
当抽水引起承压水水位下降时,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隔水层中孔隙水压力也随之降低。
在总应力不变的条件下,饱和土体中孔隙压力减小必然会使土中有效等量增大,使土体被压密并导致地面沉降。
建筑物引起地面沉降:由于建筑荷载的作用,造成持力层土体压缩变形,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地震引起地面沉降:由于地震引起的振动使饱和砂土或粉土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使有效应力减小,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9、裂缝的成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答:滑坡:裂缝主要出现在斜坡上;力学性质以张性和剪切裂缝为多见,偶见挤压裂缝。
对于土质滑坡,张性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剪切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
对于岩质滑坡,裂缝产状和性质主要受结构面控制。
危岩崩塌:出现前在其后部首先出现裂缝即卸荷裂隙。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
后者又称地震裂缝。
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以滑坡为例,在滑动体与不动体之间形成地面裂缝;由于滑体内部运动方向和快慢的差异,在滑坡内部也会形成各种裂缝。
以上题目为开发性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