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次难忘的爬山经历精选作文400字

一次难忘的爬山经历精选作文400字

一次难忘的爬山经历精选作文400字
一次难忘的爬山经历
今天的天气真好。

一大早,爸爸妈妈便带我去爬山。

一听说这次准备爬香溪洞,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别提有多快乐啦。

香溪景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我常常恋恋不舍的地方。

首先,我们饶有兴致地沿着“福道”爬山,一路欣赏着沿途的美景。

漫山遍野的树木吐出新绿,山谷间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儿色彩绚丽,张开热情的笑脸,蜿蜒的小溪一路跳跃着奔向山下。

不知什么时候,阵阵清风为我们送来了香溪两岸醉人的花香。

香溪呀香溪,原来你果然名不虚传哪!爬累了,停下来歇脚的当儿,放眼眺望远处,山环峰绕,层峦叠嶂,满目葱茏,像春姑娘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我不由地发出了感慨:香溪景区的春天实在太美啦!
爬到“三天门”后,我们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在妈妈的建议下钻进了密林,再从密林向山顶进发。

第一次在密林里钻来钻去,别有一番情趣,就是有点儿担忧会迷路。

林子里有弯弯的小路,有千奇百怪的树木,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花小草。

走着走着,突然我脚下一滑,摔了一跤,可一点儿也不疼。

原来,我摔在了厚厚的枯叶上,无意间和大自然“亲近”了一回。

更有意思的是,爸爸举起我,让我借力爬上一个粗壮的树杈,还拍了一张漂亮的照片呢。

那种因惊慌失措而哇哇大叫的样子连自己都逗乐了。

等爬上了山顶,我才知道,原来在密林里根本就不用担忧迷路,因为
那里到处都是路。

与走大路爬山相比,虽然走小路多了一份艰苦,但却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多么令人难忘的一次爬山呀!
【写作指导:中小学生写精选作文的几个要点】
小生精选作文指导从何下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既关心又感到困惑的问习题。

大部分的教师都会这样教学:首先,我们要审习题立意,习题目让我们写什么;其次,怎样选取材料;再有,怎样组织材料等等。

这样教学不但教师讲着枯燥无味,学生写起来也是绞尽脑汁,仍然觉得写不出什么来;既使写出来了,也会趋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

正是这样造成了精选作文难,学生学着难,教师教着更难。

那么如何使精选作文“简单”起来呢?
我认为使精选作文“简单”的最行之有效的规定是:从内容入手,情趣教学。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习惯注意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因此,假如精选作文指导也能把重点放在引发学生精选作文的情趣上,往往会事半功倍。

另外,学生精选作文以命习题精选作文为主,因此,还要指导学生把握精选作文内容,避免偏习题、跑习题。

下面,依精选作文步骤,简单谈谈如何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课前准备。

在精选作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写作素材,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往往会准备很多材料。

学生在搜集材料时,会去观察事物,这时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地、有层次地观察,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着手,但也要求观察全面。

(next88)
有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就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当然,教师要在课上指导学生取舍材料,这样才能在精选作文时才能找到事物的特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也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交流搜集来的材料。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上精选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精选作文习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精选作文,不陷入窘境才怪呢!
(2)产生雏形。

精选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一篇文章的写作,是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

正如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所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精选作文必须“想清楚然后写”。

在教学中要重在引导思路,想清楚为什么要写,该怎么写,包括哪些要写,哪此不用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等等。

还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尽力帮学生敞开思路,而不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一套“请君入瓮”。

要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样写学生所想的,也正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产生一个精选作文的雏形,也就是找到了他想写的精选作文的“魂”。

(3)接下来,学生就要动手写作了。

中小学生写作要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拟定提纲可以使精选作文整齐、完整。

根据提纲分好大段,分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个段落,好比一块块骨头,和骨骼一样,一个个段落通过有序的排列、连接,形成一篇完整的作品,这对初学精选作文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须要的步骤。

再下去就可以把学生搜集到的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一一填补上去了,那么这一步也就显得非
常简单了。

(4)最后检查。

可不要小看这一步,作品完成后,反复修改是一篇文章必有的过程。

往往写作时没有想到的佳句,在修改时会突然想到,这时就需要反复推敲,看一看终究用哪一个更好了。

当然,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少批评。

这样可以开展自己的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益无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