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并由政府颁布。
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3、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
4、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也是新建、改建和扩建医药企业的依据。
5、增溶剂: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主要指水)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6、乳化剂: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是一类表面活性剂,能降低互不相溶的液体间的界面张力,使之形成乳浊液的物质。
7、乳剂:又称乳浊液,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其中一种液体为水或水溶液称为水相,用W表示,另一种是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相,用O表示8、加速试验:加速试验(Accelerated testing)是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为药品审评、包装、运输及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9、潜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与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10、助溶剂: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过程。
当加入的第三种物质为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物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称为助溶剂。
11、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12、强化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强化试验stress testing)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原料药要求进行此项试验,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二、简答题1、除热原的方法有哪些?(1)高温法,对于注射用的针筒或其他玻璃器皿,在洗涤干燥后,于250℃加热30分钟以上,可以破坏热原(2) 酸碱法,玻璃容器、用具还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处理(3) 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4) 离子交换法 (5) 凝胶滤过去 (6) 用反渗透法通过三醋酸纤维膜除去热原。
此外,超滤法也能除去热原。
2、热原性质有哪些?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大多数细菌都能产生,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霉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1)耐热性 (2) 滤过性(3) 水溶性 (4) 不挥发性 (5) 热原能被强酸、强碱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3、简述一下热原的检测方法①家兔法。
②鲎试验法:利用鲎(Limus polyphemus)的变形细胞溶解物(amebecyte lysate)与内毒素之间的凝集反应。
4、注射用油的要求有哪些?根据药典2005版,注射用油应无异臭,无酸败味。
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在10℃时应保持澄明。
碘值为79~128皂化值为185~200酸值不大于0.56常用的有芝麻油,大豆油,茶油等。
5、制颗粒的目的是什么?1、改善粉末的流动性2、使粉末内空气容易逸出3、解决密度不同而导致的分层现象4、避免粉尘飞扬、粘冲等现象。
6、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哪些?(一)外观性状:片剂的外观应完整光洁,边缘整齐,色泽均匀,字迹清晰。
(二)片重差异(三)硬度和脆碎度(四)崩解度(五)溶出度或释放度(六)含量均匀度(七)卫生7、包衣的目的?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掩盖苦味或不良气味防潮、避光,隔离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的配伍变化改善片剂的外观8、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能发生沉降;分散度较高,粒子间有相互聚结以降低体系表面自由能的趋势。
所以混悬剂既是动力学不稳定体系,也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一)絮凝与反絮凝(二)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三)微粒长大和晶型转化(四)微粒的荷电与水化(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9、乳剂的质量评定有哪些?(一)测定乳剂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二)分层现象观察:离心法加速其分层(三)乳滴合并速度测定:乳滴合并速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四)稳定常数的测定:在同样条件下,Ke 愈小,乳剂愈稳定。
(五)粘度测定10、辅料在药剂学中的作用?(是不是辅料的使用目的?)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胜利要求11、原水处理方法有哪些?有离子交换法与电渗析法及反渗透法。
12、分别用冰点下降数据法和氯化钠等量当量法计算一下配置生理盐水所需氯化钠的量。
(1)冰点下降数据法:血浆冰点为-52℃,因此,任何溶液,只要其冰点降为0.52℃,即与血浆等渗。
W=(0.52-a)/bW:配成等渗溶液所需要加入的量a: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B:用以调整等渗的药物1%(g/ml)溶液的冰点下降度(2)氯化钠等渗当量,即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量0.9-EW=所求。
E是等渗当量,W是百分之多少13、软膏剂的附加剂有哪些?答:抗氧剂:在软膏剂的贮藏过程中,微量的氧会是某些活性成分变质,因此常加入一些抗氧剂来保护软膏剂的化学稳定性。
常用的抗氧剂分三种:(1)抗氧剂:能与自由基反应,抑制氧化反应。
(2)由还原剂组成,其还原势能小于活性成分,更易被氧化从而保护该物质。
(3)抗氧剂的辅助剂,通常是螯合剂,本身抗氧效果小,可通过优先与金属离子反应,从而加强抗氧剂的作用。
抑菌剂:使微生物致死,对其要求是(1)和处方中组成物没有配伍禁忌。
(2)抑菌剂要有热稳定性(3)在较长的贮藏时间及使用环境中稳定。
(3)对皮肤组织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性。
14、液体制剂的特点?答:优点:①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同相应固体剂型比较能迅速发挥药效;②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有些固体药物如溴化物、碘化物、水合氯醛等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对胃肠道产生刺激性,制成液体制剂后通过调整制剂浓度可减少刺激性;③油或油性药物制成乳剂后易服用,吸收好;④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与老年患者;⑤给药途径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液体制剂能够深入腔道,适于腔道用药,如灌肠剂、滴鼻剂等。
缺点:①药物化学稳定性问题由于液体制剂中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故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不宜制成液体制剂;②物理稳定性问题非均相液体制剂中药物的分散度大,具有较大的相界面和界面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③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④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水溶剂具有一定药理作用,成本高。
15、乳剂形成的理论?答:⑴降低表面张力:当液滴的分散度很大时,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乳化剂能被吸附于液滴的周围,在降低油、水两相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⑵形成牢固的乳化膜:同时,有规律地排列在液滴表面形成乳化剂膜,可阻止液滴合并。
这层膜的两面分别为水和油所吸附,所以存在两个表面张力,而乳化膜向表面张力较大的一面弯曲,即内相是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的相,①单分子乳化膜: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②多分子乳化膜: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类乳化剂。
③固体粉末乳化膜。
④复合凝聚膜。
⑶乳化剂对乳剂类型的影响:亲水物可降低水膜的表面张力,水成为连续相,形成O/W型乳剂;疏水物可降低油膜的表面张力,油成为连续相,形成W/O型乳剂。
因此乳剂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在两液相中的相对润湿性与溶解度,使乳化剂润湿或溶解得较多的一相是连续相,这就是Bancroft规则。
⑷相对比乳剂的影响:乳化剂在液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所形成的乳剂越稳定。
16、乳剂稳定性中常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答: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乳剂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主要指药物的氧化,水解。
物理稳定性包括乳剂的分层、絮凝、转相、合并、破裂,并引起色泽等外观及其它物理性质的变化。
谈及乳剂的稳定性,主要指其物理稳定性。
(一)分层:影响乳剂分层速度的因素可用Stoke’s定律作近似的分析。
(二)絮凝:乳剂中分散的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的现象,称为乳剂的絮凝,它是乳剂合并的前奏。
但由于乳滴荷电以及乳化膜的存在,阻止了絮凝时乳滴的合并,保持了液滴的完整性。
但絮凝的乳剂以絮凝物为单位移动,增加了分层速度。
因此,絮凝的出现表明乳剂稳定性降低。
(三)转相:转相(phase inversion)系指乳剂类型的改变,如由O/W型转成W/O型或者相反的变化。
(四)合并与破裂:乳剂的合并(coalescence)是指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分散相液滴合并成大液滴。
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乳剂的破裂(breaking or creaking)。
(五)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等的作用,使乳剂中的油、乳化剂等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17、影响乳化的因素?答:①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HLB值要与所用油相的要求相符,并且不能在油水两相中都易溶解,否则所形成的乳剂不稳定。
②乳化剂的用量:乳化剂用量与分散相的量及乳滴粒径有关。
若用量太少,乳滴界面上的膜密度过小甚至不足以包裹乳滴;用量太多,乳化剂不能完全溶解,一般普通乳剂中乳化剂的用量为5~100g/L③相容积分数(φ):在不超过74%的条件下,相容积分数愈大,乳滴间的平均自由途径愈小,对乳滴的聚集产生的阻力愈大,愈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由于油水两相存在密度差,通常乳剂不稳定的第一步表现就是分层,分层的速度μ与相容积分数呈负相关:④乳化的温度与时间:升高温度可降低连续相的粘度,有利于剪切力的传递和乳剂的形成;但升高温度界面膜会膨胀,同时也增加了乳滴的动能,因而乳滴易聚集合并,乳剂的稳定性会降低。
通常乳化温度宜控制在70℃左右;降低温度特别是经过凝固-熔化循环,使乳剂的稳定性降低,往往比升高温度的影响还大,有时可使乳剂破裂。
18、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处方因素和外界因素有哪些?答:处方因素:制备任何一种制剂,首先要进行处方设计,因处方的组成对制剂稳定性影响很大。
pH、广义的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某些辅料等因素,均可影响易于水解药物的稳定性。
外界因素:外界因素包括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