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关道德的论文范文3000字以上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意识;高校德育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
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
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
意识。
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
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
同其它
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
行为。
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
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
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
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的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
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
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
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
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
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
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
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
是合格人才的本色。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
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的公
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
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
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
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
体构成部分。
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
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
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
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5.
[2]梁启超.新民说[M]//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4:249.
[3]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陶行知:陶行知论师范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媒体在线讨论;大学生;道德教育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道德教育探索的成因
二、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为核心的新媒体在线实验
(一)选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原因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上,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德育模式—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
境或问题,最著名的道德两难故事就是科尔伯格虚构的海因兹偷药
救妻。
道德两难故事法一贯的做法是,由教师在课堂讲授道德两难
故事,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直面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起他们对于
道德冲突的认知,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不少教育者就已经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开展
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刘锋等,1993;方显岩,2002;鲁明,2010)',也
有学者在关注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的研究中涉及了道德两难(罗永莉,2007;马利军等,2008)。
_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中小学生群
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上可能更为成熟,但因受到当下多
元文化环境的影响,对道德两难故事的看法也可能更为复杂,通过
对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来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是道德教育值
得探索的方向。
(二)新媒体在线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研究者参照经典道德两难故事,结合现实情境编制十则道德两难故事,分别涉及海因兹偷药救妻、友情与作弊请求、扶老与被讹风险、公车让座、电车困境、泄密与亲人安危、劳动权益与管理监督
等冲突情境,要求被试阅读,并用主人翁与我无关、是我亲人和就
是我本人三种角色代入思考。
研究者通过网络招募30名被试,承诺
实验过程完全匿名,将被试随机分配进入6个QQ群,要求被试在4
个月内完成十则道德两难故事的阅读并进行十次在线讨论,实验启
动前和结束后进行在线问卷测评。
例如有关扶老与被讹风险的故事,被试做的回答如下:假如主人翁跟我无关:支持扶老,并给予声援;支持扶老,帮助别人的片为是
要提倡的;主人翁应该学习急救常识,并冷静地判断现场状况和老人
情况,再采取合适的行动。
假如主人翁是我亲人:支持扶老,如果
真被讹诈我会帮忙;支持扶老,善良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支持
扶老,无论结果;我会鼓励主人翁的热心,并建议她用心学习帮助他
人的方法;应该叫一些人一起来扶老人。
假如主人翁就是我:会扶,
道德比可能的后果更重要;会扶,无法对一个需要我帮助的老人冷漠;会扶,没有任何犹豫;我认为应该在社会中宣传不要做讹人的事,会
有人真正需要帮助时得不到帮助,我会釆取保障自己的方式帮助老人。
三、思考与展望
新媒体互动平台作为辅助道德教育的新路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新媒体互动平台上,大学生们积极地表达自己对道德情境中人的
态度,分析道德两难困境里不同的内心感受,明确积极助人、弘扬
美德的道德认知,通过换位思考,更多体会到不同处境下的人们面
临道德困境时的内心感受,并明确自身的道德情感与行为偏向。
我
们能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关爱、正义、公平等道德主题上认知稳定,并愿意积极实施道德利他行为,但本研究进行的新媒体在线讨论实验,选用全匿名的方式,最终因实验号被盗无法追回而无法得知部
分被试流失原因,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数据分析结果,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实验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的实验契
约精神不足。
在今后的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可以考虑将新媒体
在线讨论与现实情境下的角色扮演相结合,将认知与行为、线上与
线下有机结合,再开展后续讨论,保障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推动道德教育的开展。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②穆庆夏、许涛、于海.基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构思考》⑴,高教学刊,2015年16
期:174-178.
③刘源.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及其对于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18-19.
④刘锋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好方法—道德两难故事课堂讨论⑴.道德与文明.1993年6期:24-25.
⑤方显岩.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应用初探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年10期:32-33.
⑥鲁明.用道德两难法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力⑴.中小学管理.2010年3期:50-51.
⑦罗永莉.低年级大学生和职业中专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比较⑴.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