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叙心愁
——夜雨寄北赏析
江伦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处巴山蜀地,时值秋天,加之夜雨不断,心中的孤寂油然而生,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更是愁肠万断,无可奈何。
因时因地而感,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思念之作。
我们知道,秦岭和大巴山是我国南北的分水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都城长安和巴山蜀地的交流。
在那时,两地来往,艰难异常。
诗人想念着家中的亲人,不能立刻相见,再加上官务缠身,不得脱,心中苦恼,不言而喻。
《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及时如此。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亦或是收到了礼物家人的来信,心中家人有了渴盼之心,问他什么时候归家,就有《君子于役》中主人公思念戍边服役的丈夫情形:“君子于役,何至哉”的发问和思念,所以才有了“问归期”之事。
亦或是诗人静坐夜晚,自我思念着对方在思念着自己,盼着自己早日归去。
虚实结合,,内心复杂,兼而有之。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归期几许。
无可奈何,愁绪满心间。
想
回去,思念着家人,自问也好,她问也罢,思念、归家之愁就像涟漪在胸中荡起。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脚下,秋意正浓,夜雨飘洒,池水尽涨。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啊,本来心中愁,偏偏又逢秋;本已路途遥远,情思两地,偏又夜雨绵绵。
天宫不作美,偏偏作弄人,恨从中来,愁更边上生。
路途阻断,归期遥遥,与前句扣应,巧妙作答意相连,境相随,意境浑然天成。
秋天夜雨,可能确是秋雨不断,引人发愁。
也可能是诗人的意象而已,并非真是秋雨连连,池水尽涨,而是诗人用这样的时令、这样的场景铺垫渲染。
愁苦是实,秋雨是虚。
虚实结合,完美无瑕,让人感受真切。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窗前对坐,帐下叙聊。
“何当”映衬着“未有期”,“共剪西窗烛”成了诗人的计划和理想。
然而那窗前对坐、帐下叙聊温馨场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连跪起痘不得而知。
只是此时的一种向往和期盼,寄予自己和对方彼此心灵的慰藉。
现实的期盼和虚幻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更加抒写了心中的无赖与苦楚。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再次以巴山夜雨结尾,不仅首尾呼应,更是紧紧抓住“夜雨”这一意象,抓住了巴山这一地点。
窗前对坐,帐下叙聊,聊什么呢?诗人在愁苦中不断的设想,就聊巴山夜雨时的情形。
此时是雨淅淅、愁绵绵、肠万断。
一但相聚,彼此倾倒思念的愁苦,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心中的一切,甚至紧紧拥抱,泪而无语,泣不成声,“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读到此处,我们也心为所动,酸楚异常。
诗人把一切都安排那么现实,有跃然纸上之感,可是一切又都是遥不可及、飘渺虚无之态。
虚实之间,艺术的巧妙加工和结合,为志的流露,情的表达找到了最佳载体和抒发方式。
虚实结合叙心愁——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一大艺术特色,细读之、慢品之,愁生之,心感之。
诗人的情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正是诗人艺术技巧和诗歌艺术特色巨大魅力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