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掠翼与空气动力特性(一)
Ct C sin
式中C为远前方来流速度,即飞行速度,X为机翼前缘 后掠角。从效果看,垂直分速C n 与平行分速Ct 所起的 作用不一样。因为机翼表面沿平行于前缘的方向没有弯 曲,所以,空气在流过机翼表面的过程中,平行分速沿 机翼表面基本不发生变化,对机翼压强分布也不起什么 Cn 作用。而垂直分速 则沿途不断改变,好比空气以流 速 C 。流过一个平直翼一样,自然引起机翼沿翼弦方
这样一来,越接近前缘,气流速度不仅越来越慢, 而且方向也越来越向翼尖方向偏斜。经过前缘以后, 空气在流向最低压力点(图中C点)的途中,有效 分 速又逐渐加 快 (CnC CnB ,平行分速仍保持不 ) 变(CtA CtB ),所以,局部流速不仅逐渐加快,而 且方向也从翼尖转向翼根。以后,又因有效分速逐 渐减慢,气流方向转向原来方向。于是,整个流线 呈“S”形弯曲,如图3—2—15b所示。
•
图3-2-21为一后掠角 35 的后掠翼和相同 展弦比的平直翼的升力系数曲线。由图看出,同 一迎角下,后掠翼的升力系数比平直翼的小。 图3-2-22为各种不同后掠角的机翼的升力系 数斜率 C y后 随展弦比 的变化曲线。 由图看出, 当展弦比一定时,后掠角增大,升力系数斜率减 小。当后掠角一定时,展弦比减小,升力系数斜 率也减小。这是由于展弦比减小时,翼尖涡流对 机翼上、下表面的均压作用增强的缘故。
n
向的压强分布发生变化。
可见,只有气流垂直分速 C n 才对机翼压强分布起决 定性影响,所以,把垂直分速 C n 称为有效分速。机 翼后掠角越大,则有效分速 C n 越小,机翼上下表面 各处的有效分速也越大;反之,机翼后掠角越大, 则有效分速 C n 越小,机翼上下表面各处的有效分速 也越小。 空气流过后掠翼,既然平行分速 Ct 基本不变, 而垂直分速 C n不断变化,故不象流过平直翼那样径 直地向后流去,其流线会左右偏斜,如图7—15a所 示。空气从机翼远前方流近机翼前缘,有效分速受 到阻滞而越来越小(如图CnA Cn 中);平行分速则不 受影响,保持不变(CtA CtB ) 。
(二)后掠翼的翼根效应和翼尖效应
• 空气流过后掠翼,由于流线左右偏斜,会影 响机翼的压强分布,从而出现所谓“翼根效应” 和“翼尖效应”。 参看图3—2—15b,在后掠翼翼根部分的上表 面前段,流线向外偏斜,流管扩张变粗;而在后 段,流线向内侧偏斜,流管收敛变细。
•
在亚音速条件下,前段流管变粗,流速增加 较少,压强降低不多,即吸力减小;后段流 管变细,流速加快,吸力增大。与此同时, 因流管最细的位置后移,使最低压强点的位 置向后移动,如图3—2—16所示。这种现象 称为翼根效应。
• 式中 C X后 , C X直分别为后掠翼和平直翼的阻力系 数。因为 • 所以
Cn C cos X
1 1 C X后 C 2 A C X直 C 2 cos 3x A 2 2
C X后 C X直 cos3
• 对后掠翼通常取来流 C 与平行来流弦线的夹角为 仰角 ,取法向分速 C n与法向剖面弦线的夹角 为 n 。由图3-2-20可见 h h sin n sin b bn • 式中h为前缘比后缘高出量。b 和 bn 分别为 沿来流 C 方向和沿垂直分速 C n 方向翼剖面的弦 长。将 sin 除以 sin a2,得
•
(四)后掠翼在大迎角下的失速特性
• • 1、翼尖先失速 翼尖先失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 机翼上表面的翼根部分,因翼根效应,平均吸力 较小;在机翼上表面的翼尖部分,因翼尖效应, 平均吸力较大。于是,沿翼展方向,从翼根到翼 尖存在压力差。
• 这个压力差促使附面层内的空气向翼尖方向流动, 以致翼尖部分的附面层变厚,动能损失较多,容 易产生气流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翼尖效应,在 翼尖部分的上表面前段,流管变细,吸力增大; 而在上表面后段,流管变粗,吸力减小。于是, 翼尖上表面的后缘部分与最低压强点之间的逆压 梯度增大,这就增强了附面层内空气向前倒流的 趋势,容易形成气流分离。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 当迎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机翼上表面的翼尖部分 首先产生气流分离,形成翼尖先失速。
2、后掠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比平直翼小
• 对于后掠翼而言,其有效分速与垂直于前缘的翼 弦所构成的迎角 n ,总是大于相对气流速度C与 顺气流方向的翼弦所构成的迎角 的(参看图3— 2—20)。而当前一迎角 n增至与平直翼的临界迎 角同一大小时,后掠翼就开始出现气流分离。故 按后一迎角 计算,后掠翼的临界迎角就比平直 翼小。当后掠翼达到临界迎角时,其最大升力系 数就小于平直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参看图3—2— 21,后掠角为35的后掠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比平直 翼的减小了20%,临界迎角减小了3。
至于翼尖部分,情况与翼根相反。因翼尖外侧的 气流径直向后流去,而翼尖部分上表面前段流线向外 偏斜,故流管收敛变细,流速加快得多,压强减小得 多,即吸力增大;在后段,因流线向内侧偏斜,故流 管扩张弯粗,流速减慢,吸力减小。与此同时,因流 管最细的位置向前移,故最低压强点向前移动,如图 3—2—16所示。这种现象称为翼尖效应。 翼根效应和翼尖效应引起沿翼弦方向的压强分布 发生变化,但上表面的前段变化较多。所以,翼根效 应使翼根部分的平均吸力减小,升力系数减小。翼尖 效应使翼尖部分的平均吸力增大,升力系数增大。后 掠翼沿展向各剖面的升力系数分布如图3—2—17所 示。
• 后掠翼在临界迎角附近,升力系数变化比平直翼缓和。 因为当后掠翼出现翼尖失速之后,翼尖部分的升力系数 下降(如图3—2-23曲线2),而机翼的中间部分尚未失速, 升力系数仍按线性变化(如图3-2-23曲线1)。机翼的失速 范围较小,未失速的范围较大。失速区升力系数减小是 矛盾的次要方面,而未失速区升力系数增大是矛盾的主 要方面,整个机翼的升力系数还是增加的,但已不能按 线性增加了(如图3—2—23曲线3)。迎角再增大,失速 范围扩大,未失速范围缩小,所以升力系数斜率逐渐减 小。当迎角增至某一迎角(临界迎角)时,升力系数达到 最大;再增大迎角,由于机翼的大部分已失速,失速区 升力系数降低已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升力系 数开始下降。由于翼根仍有小部分地区尚未失速,所以, 升力系数的降低并不剧烈。后掠翼与平直翼比较,在临 界迎角附近,后掠翼的升力系数变化较缓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后掠翼亚音速空气动 力特性不同于一般平直翼的基本原因有两条;一是 由于后掠翼的空气动力主要取决于有效分速,而有 效分速是小于气流速度的;二是由于空气流过后掠 翼,流线左右偏斜,形成翼根效应和翼尖效应,影 响后掠翼的压强分布。这两点是分析后掠翼亚音速 空气动力特性的基本依据。
(三)后掠翼的亚音速升力阻力特性
• 设有一无限展长的平直翼,空气以速度 C n流 过机翼,如图3—2—18a所示。若将此机翼向后 倾斜一个角度 ,见图3—2—18b,则气流在 () 斜置机翼表面流动情况与前面分析后掠翼的流动 情况一样。下面来分析平直翼与后掠翼的空气动 力系数的关系。
•
由前面分析可知后掠幂静空气动力特性只取 决于垂直分速,而与平行分速无关。这样在相同 迎角下,后掠翼要产生与平直翼的同等空气动力, 必须是 1 1 2 2 Y C y后 C bn 1 C y直 C n bn 1 2 2
bn sin cos sin 2 b
• 所以 sin sin n cos • 当仰角不大时,上式可改写为
n cos
• 根据上述可求得后掠翼升力系数斜率与平直翼升 力系数斜率的关系是 2 dCy d ( Cy cos x) dCy 后 C 后 cos x 2 d d ( n cos x) d n • 所以 •
•
(4)减小后掠翼翼尖部分的后掠角,使翼尖部 分横向流动减弱,廷缓翼尖失速。歼5飞机就是这 样。
•
(5)在机翼上用前缘锯齿,如图3-2-24所示。 从锯齿处所产生的旋涡,不仅能阻止附面层气流 沿展向流动,并能对附面层内空气输入能量,增 大其流速,以延缓翼尖气流分离。
(6)机翼翼尖部分设置前缘缝翼。在大迎角下, 前缘缝翼会自动打开。这样,可以利用前缘缝翼 的气流,增大上表面附面层内空气的动能,从而 廷缓翼尖失速的产生。
• 式中 C y后——后掠翼升力系数 •
而
C y直——平直翼升力系数
Cn C cos
1 1 2 2 • 所以 C y后 C bn 1 C y直 Cn bn 1 2 2
C y后 C y直 cos2
• 从上式可以看出后掠翼升力系数比平直翼的小。 后掠翼的阻力系数也比平直翼的小。 • 由图3-2—19看出
后掠翼的空气动力特性(一)
介绍后掠翼的亚音速 跨音速空气动力特性 后掠翼的亚音速 跨音速空气动力特性 后掠翼的亚音速和跨音速空气动力特性 2/54
§2—2 后掠翼的空气动力特性
目前高速飞机很多都是后掠翼。后掠翼与平直翼不 同,其前缘与机体横轴并不平行,而具有大约 30~60°的前缘后掠角。其气动特性也具有不同于 平直翼的特点,下面从亚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三 个方面讨论后掠翼的空气分用失速迎角比较大的翼型。比如 适当增大翼尖部面的厚弦比,就有可能延缓翼尖 失速的发生。
•
(3)机翼上表面按装翼刀。它实际是一种附面 层控制,可以阻止附面层气流的横向流动。有了 翼刀,附面层气流向翼尖方向流动时,受翼刀阻 挡,会引起翼刀内侧的附面层加厚,致使气流分 离现象先从翼刀内侧(到飞机重心的前后距离缩短) 开始,这就减轻了冀尖失速对俯仰安定性的响。
X 后 C y直 cos
式中 X 后 ——后掠翼阻力; X n ——由垂直分速引起的机翼翼型阻力,即 • 气流以 C n 流过平直翼时的阻力 X 直 。
• 所以
X 后 X 直 cos
1 1 2 2 C x后 C A C x直 C n A cos 2 2
3、现代后掠翼飞机延缓翼尖失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