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矿山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地下矿山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

目录1 编制目的 (1)2 适用范围 (1)3 组织机构 (1)3.1 成立组织机构 (1)3.2 主要负责人职责 (1)3.3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 (2)4 隐患分级 (2)4.1 隐患分级 (2)4.2 一般事故隐患 (2)4.3 重大事故隐患 (3)5 组织实施隐患排查 (4)5.1 排查类型 (4)5.2 治理建议 (5)6 隐患治理 (5)6.1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 (6)6.2 一般隐患治理 (6)6.3 重大隐患治理 (7)6.4 隐患治理验收 (8)6.5 告知 (8)7 文件管理 (8)8 隐患排查的效果 (9)9 考核与奖惩 (9)10 持续改进 (9)10.1 评审 (9)10.2 更新 (10)10.3 沟通 (10)某某矿业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强化某某矿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隐患排查整改与监控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某某矿业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某某矿业有限公司地下生产系统、地表工业场地及辅助设施。

3 组织机构3.1 成立组织机构某某矿业有限公司为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体系,成立了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单位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公司成立了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张三副组长:李四成员:王五等3.2 主要负责人职责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矿山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具体履行下列职责:1、组织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2、组织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并督促落实;3、保证隐患排查治理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4、至少每年组织召开一次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评审工作会议,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持续改进;5、组织制定并实施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并组织对其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3.3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履行下列职责:1、组织或参与拟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各部门、各岗位隐患排查责任制;2、负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督促整改,并组织验收实现闭环管理;3、督促并检查各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4、负责隐患排查治理建档管理,汇总隐患排查治理的数据信息及上报工作;5、负责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文件的修订、完善、优化。

4 隐患分级4.1 隐患分级矿山企业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对隐患的等级进行认定。

事故隐患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4.2 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4.3 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应包括以下情形:1、安全出口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要求。

2、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3、相邻矿山的井巷相互贯通。

4、没有及时填绘图,现状图与实际严重不符。

5、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与井下形成贯通,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6、地表水系穿过矿区,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防治水措施。

7、排水系统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排水能力降低。

8、井口标高在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米以下,未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9、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及复杂的矿井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备探放水作业队伍或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

10、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矿山关键巷道防水门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11、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山,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采取防火措施。

12、在突水威胁区域或可疑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未进行探放水。

13、受地表水倒灌威胁的矿井在强降雨天气或其来水上游发生洪水期间,不实施停产撤人。

14、相邻矿山开采错动线重叠,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15、开采错动线以内存在居民村庄,或存在重要设备设施时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16、擅自开采各种保安矿柱或其形式及参数劣于设计值。

17、未按照设计要求对生产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处理。

18、具有严重地压条件,未采取预防地压灾害措施。

19、巷道或者采场顶板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支护措施。

20、矿井未按照设计要求建立机械通风系统,或风速、风量、风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21、未配齐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自救器。

22、提升系统的防坠器、阻车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或信号闭锁措施失效;未定期试验或检测检验。

23、一级负荷没有采用双回路或双电源供电,或单一电源不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需要。

24、地面向井下供电的变压器或井下使用的普通变压器采用中性接地。

5 组织实施隐患排查5.1 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隐患排查、专项隐患检查。

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建立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机制。

日常隐患排查:以岗位员工为基础,全员参与,在日常作业活动过程中对身边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作业记录等不安全因素的排查。

综合性隐患排查:重点检查重大风险的控制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有关专项工作开展情况、其他有关情况,综合性隐患排查包含季节性检查。

专业隐患排查包括:排水设备、提升设备、通风设备、压力容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厂房建筑、安全设施设备、危险物品、消防设施、运输车辆以及防火、防爆、防尘、紧急通讯系统及其他重要设备和装置等,应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专项检查表,明确检查内容。

专项隐患排查包括:专项隐患排查由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配合,检查包括春、冬季的防火检查、夏季的防暑、防洪、防漏电、防雷击、防食物中毒以及冬季的防寒防冻检查、矿机构变动后的检查、事故发生后的检查、法定节假日、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检查等,检查和整改情况报矿安全科。

5.2 治理建议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各相关层级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隐患排查,填写《隐患排查记录》。

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类别,提出治理建议,一般应包含:1、针对排查出的每项隐患,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2、经排查评估后,提出初步整改或处置建议;3、依据隐患治理难易程度或严重程度,确定隐患治理期限。

6 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重点处理、动态处理、综合处理的原则。

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

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后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测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当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矿山和人员安全的情况时,应当采取停止作业、撤离人员、加强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6.1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通报隐患信息。

在每次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下发隐患整改通知。

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

实施隐患治理。

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并按时限要求实施隐患治理。

治理情况反馈。

隐患治理后,隐患存在单位向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报告情况。

隐患整改验收。

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

隐患治理流程应建立记录档案。

6.2 一般隐患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隐患排查组织部门要负责复查闭环。

6.2.1立即整改一般隐患中有些隐患如明显的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行为,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式的一般隐患,排查人员一旦发现,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如实记录,以备对此类行为统计分析,确定是否为习惯性或群体性隐患。

有些设备设施方面的简单的不安全状态如安全装置没有启用、现场混乱等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般隐患,也应要求现场立即整改。

6.2.2限期整改一般隐患难以做到立即整改的,则应限期整改。

由排查人员立即上报至班组、车间(部门)或公司,汇总到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根据隐患难度大小,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

内容中需要明确列出如隐患情况的排查发现时间和地点、隐患情况的详细描述、隐患发生原因的分析、隐患整改责任的认定、隐患整改负责人、隐患整改的方法和要求、隐患整改完毕的时间要求等。

限期整改需要全过程监督管理,除对整改结果进行“闭环”确认外,也要在整改工作实施期间进行监督,以发现和解决可能临时出现的问题,保证按期整改完成。

6.3 重大隐患治理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矿山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

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重大事故隐患由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6、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矿山企业应当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管理服务的机构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

6.4 隐患治理验收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

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填写《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表》。

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

6.5 告知企业应依据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进行隐患等级判定,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并将事故隐患以网络或宣传栏的形式,定期向从业人员通报或公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