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处罚文书制作

行政处罚文书制作

林业行政处罚文书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概念和作用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指林业行政机关在查处林业行政案件的过程中,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所制定使用与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以及反映案件查处过程的活动材料的总称。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制作机关是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其它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制作,否则是不合法的;二是制作必须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文书制作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不能超出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否则是违法;三是适用范围,仅限于林业行政机关办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即从受理案件开始,经立案、调查取证、询问违法行为人、决定处罚或者移交森林公安机关处理为止;四是由林业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而制作的一种司法文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办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不同于民间使用的文书;五是同其它司法文书一样,是代表国家意志,忠实地体现社会主义法律,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

它是为维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惩办各类林业行政违法活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森林资源服务。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林业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查处辖区内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文字凭证,是进行林业行政处罚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书。

《行政处罚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这是行政处罚的一项重要原则,即行政处罚必须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即法无明文规定不罚,体现了在处罚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条款去处罚;其二在行政处罚时,必须遵循行政处罚规定的程序办案规则去做二者缺一不可,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林业行政处罚的整个程序靠林业法律文书的制作来体现。

林业法律文书是实现林业行政处罚程序的工具。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林业行政机关在林业行政处罚中对违法行为人行使查处的主要表现形式(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的依据);二是林业行政机关在林业行政处罚中对违法行为人行使查处的真实记录(行政处罚过程的再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证据材料);三是林业行政机关在林业行政处罚工作的执行情况,研究违法活动规律的依据。

一般林业行政处罚程序的具体步骤林业行政处罚的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一般林业行政处罚程序的具体步骤按阶段可以分为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审查决定、送达执行和立卷存档等。

一般程序:A、立案:案件来源——接报案、举报、控告、投案自首、移送、上级交办、检查发现等;B、调查取证(包括询问笔录、登记保存涉案物品、制作勘验检查笔录等);C、审批(法制机构);D、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说明处罚依据、理由、并送达;E、处罚决定;F、送达执行;G、实物收据或放生记录等;H、立卷归档。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至关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查处成败的重要司法文书。

因此,为了确保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正确制作,我们不仅应当了解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基本步骤,而且应当掌握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基本要求。

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格式要规范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规范性文书,是林业执法人员代表国家依法制作的。

其规范性的含义有以下三点:一是名称要统一。

即具有相同功能的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名称要统一,不能出现多个名称;二是式样要规范。

例如,文书的尺寸大小,纸张厚薄,印刷字体,字迹颜色等必须符合要求;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项目必须齐全,各个项目的次序和位置安排必须符合要求;三是书写字体要规范。

如字体要清晰工整,不得出错别字,不能使用草字和自简化字,不得用铅笔、圈珠笔等容易褪色、不宜长期保存的书写工具制作文书等。

语言要精当语言要精当是指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语言应当精练、准确、平实和庄重。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语言作为一种具有极严格要求的书面语言,更需要精当。

做到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语言精当,必需做好以下四方面:一是语言精练。

语言精练是指语言要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言止意尽。

质量较高的文书应当是叙事简明完备,约而不失一辞,说理精辟,简而不缺,疏而不漏,一清二楚,明白无疑。

因此,作为法律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在语言上更应当精练。

叙事即直接叙事,说理即直接说理,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不得拖泥带水,啰里啰嗦。

当然,要求语言精练,并不是一味求精求简,该写的不写,该说的不说,而是反对那种冗长杂芜,无病呻吟的笔法;二是语言要准确。

语言准确即使用的语言恰当妥帖,分寸有度,正确地反映所要表达的意图,尤其是涉及违法行为人有违法与无违法,重与轻,此违法与彼违法,在定案处理时,更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要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弦外有音;三是语言要平实。

平实即通俗、朴实,不夸张渲染,不艰涩难解。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由其实用性决定的。

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目的在于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真相,以便对案件作出客观公正的处理。

因此,诸如在结构上追求所谓的新颖别致,穿插呼应,预设伏笔、设计高潮等笔法是不妥的。

在叙述上诸如刻画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之类也没必要。

在用词上使用过于夸张的形容词,难以理解的非常用词也是不当的。

做到语言平实应注意两点:其一,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不得使用大话、空话和套话。

其二,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形容词和艰涩词,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和拟人等笔法。

叙述事情要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讲述道理要通俗易懂,据情据实;四是语言要庄重。

庄重即庄严郑重。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是林业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制作的,因此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庄严郑重,健康文明,不允许在文书中出现低级下流的污言秽语,尽可能不出现违法行为人使用的流氓黑话、暗话。

内容要真实内容要真实是对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最根本的要求。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只有内容真实可靠,才能切实保证查处案件顺序进行,反之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内容虚假,必然会将查处活动引入歧途,影响林业行政案件查处活动顺利进行。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内容真实大致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涉及到有关人员基本情况要真实。

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及职业等都必须真实无误;二是事实必需真实。

例如,《林业行政处罚意见书》中列举的违法行为人的违法事实必需经过查证属实的。

一些似是而非未经查实的问题不得列入;三是列举的证据必需真实,这些证据也必须是经过查证无误的。

做到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内容真实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制作文书之前,要对那些准备列入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的事实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逐一确定它们的真实性。

真实可靠的可以列入,非真实可靠的一概排除;二是在制作好文书之后,要对文书再进行一次认真检查,这个检查主要是对文书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准确反映案件情况进行检查。

除了上述三点要求外,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还应做到时间上要及时。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都是在办案活动中遇到特定案情时依法制作的,具有较强的时限性。

因此,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必须及时,尤其是对那些时限性要求极强的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更应当在法定时期内制作。

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常规栏目和事项的制作要求尽管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性质不同,形式式样,但其中有些栏目和事项是相同的,其制作要求基本一致。

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姓名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通常需要制作的基本项目。

通常情况下,只要写明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在户籍上注明的常用姓名即可。

有时,则应写明与案件有关的所有名称,包括曾用名、绰号、化名、乳名、笔名等。

制作中,违法行为人(当事人)户籍上注明的常用名应置于主要位置。

这样要求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正确辨别违法嫌疑行为人(当事人)身份,更好地查处案情,判断证据,准确确认案件事实和违法行为人(当事人)。

如果违法嫌疑行为人(当事人)系外国籍或少数民族,应正确写明汉语译名,必要时也可在汉语译名后注明违法行为人(当事人)使用的本国或本民族文字姓名。

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年龄违法行为人(当事人)是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因为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和正确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对那些未满18周岁的违法行为人来说,年龄登记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其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当事人)和违法行为(当事人)轻重认定结论的作出,因此在填写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年龄时,应当认真细致、慎重从事,并且应当特别注意:一是对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年龄的计算,均应以公历(阳历)周岁的年龄为准,对那些习惯以农历(阴历)计算年龄的,应一律换算成为公历年龄。

计算年龄时,应精确到出生的年、月、日;二是对于违法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违法行为人(当事人),为了据以确定是否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应当在写明年龄的同时,还应准确地写明出生年、月、日,以示特别慎重;三是在叙述违法行为人(当事人)违法事实时,需要写明违法行为人[当事人]作案时年龄的,可写明“时年XX岁”;四是对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年龄的认定,一般应以户口底册为准,但对于那些可能存在差误的户口底册,不能轻信,尤其是违法行为人(当事人)尚属未成年时,更不能轻易依户口底册认定年龄。

为了慎重起见,可以从许多途径调查了解,然后综合分析认定,如通过询问犯罪违法行为人(当事人)亲属、同学、同年出生的人了解;通过查阅违法行为人(当事人)的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出生证、档案材料等了解。

违法行为人(当事人)文化程度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中所要填写的文化程度一般是指国家承认的学历,以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为准。

文化程度可分为研究生(博士、硕士)、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等档次。

填写时应当依据违法行为人(当事人)的情况正确填写。

在办案实践中,有些违法行为人(当事人)虽未上过学,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为了正确地反映其文化水平状况,也可以在文化程度一栏中,填写“相当于XX文化”。

对于那些虽然就读,但未获毕业证书的,可填写“肄业”。

违法行为人(当事人)职业职业是一个人在某行业从事的具体工作,职业是相对在业而言。

无论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工作或从事个体劳动,无论是固定性职业或临时性职业,都是在业人员。

为此,在制作林业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时,对“职业”概念的理解不应过于狭窄。

对临时性某种职业也要在职业栏中如实反映,不能填为无业。

对于等待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复员转业军人和其他老弱病残人员,可在职业一栏里填写“非在业”或“不在业”,同时在其后注明属于哪一类情形。

违法行为人(当事人)住址住址是指违法行为人(当事人)经常居住的场所或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