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试卷(2013-11-1) Hits:48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
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20题。
共20分)1.《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具体( )。
A.机构形式 B.组成形式 C.表现形式 D.结构形式2.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_领导,__________统筹规划实施,__________管理为主的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3.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 )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C.略高于 D.略低于4.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校长 B.学校负责人 C.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D.班主任5.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 )。
A.三年 B.三至五年C.两年 D.四年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C.学校 D.人民政府7.如果要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 )。
A.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高等师范院校专科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C.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D.中等职业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 )来处罚。
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C.家长 D.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条例9.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 )。
A.教育工作 B.教师教育 C.教育事业 D.教育活动10.弄虚作假、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资格撤销后, ( )不能参加考试。
A.1年 B.2年 C.3年 D.5年11.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 )。
A.上下级关系 B.行政管理关系C.教育教学关系 D.监护与被监护关系12.(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13.未成年人的( )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A.父母或监护人 B.班主任C.就读学校 D.当地教育机构14.《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15.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 )。
A.16周岁的未成年人 B.14周岁的未成年人 C.18周岁的未成年人 D.15周岁的未成年人16.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 )津贴。
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17.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18.学校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 ),应对不法侵害。
A.安全保护知识 B.自我保护技能C.安全知识 D.自我保护意识19.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 (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20.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 )。
A.动手能力 B.热爱劳动能力 C.热爱生活的习惯 D.活动兴趣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1.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教育法的实施。
教育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 )。
A.教育法的适用 B.教育法的执行C.教育法的遵守 D.教育法的宣传2.因追查犯罪的需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有权利依法进行检查的机关是( )。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C.人民法院 D.司法行政部门3.《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宪法 B.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实施义务九年制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阶段( )。
A.实施初等义务教育B.实施初级义务教育C.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D.在实施初级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中等义务教育5.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学费 B.杂费C.书费 D.住宿费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 )来保障。
”A.靠教师 B.靠社会C.靠法治 D.靠制度7.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 )放在突出地位。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8.侮辱、殴打教师造成侵害的, (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
A.责令赔偿损失 B.赔礼道歉C.追究刑事责任 D.追究民事法律责任9.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 )。
A.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B.惩罚、教育、挽救的方针C.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的原则10.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 )。
A.让1一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说话。
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
令其反复练习4次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
10题。
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物。
( )2. 教育行政法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 )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 ) 4.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终身的。
( )5.学校意外事故不是由违法行为引起,所以不具备法律责任的条件。
( )6.用学生成绩优劣排队的方法,既可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情况提供便利,又可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7.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以后,要取消其学籍。
( ) 8.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
( )9.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1.简要回答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简要回答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4.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五、论述题(12分)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什么法律关系?试论述教师应怎样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六、案例分析题(20分)谢某是初一女生,一天下午课间,因与同学吵架而私自离开学校。
晚自习时班主任检查发现谢某不在教室,同桌报告说谢某与同学吵架,可能回家了,班主任信以为真,未予追查。
原想等谢某回校后再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天下午,班主任上课发现其仍未返校,这才与家长联系,但家长说谢某昨晚并未回家,经家长与亲友联系,仍无下落。
无奈中家长报案,但至今仍无其下落。
家长最后到法院状告学校,要求学校赔偿10万元。
问题:(1)谢某失踪,学校和谢某班主任是否承担责任?如果承担,学校和谢某班主任可能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2)本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一、单选题1. C 2. A 3. B 4. C 5. B 6.D 7. A 8.D 9. B 10.D11.C 12.A 13.A 14.B 15.A 16.C 17.B 18.B 19.C 20.A二、双选题1.BC 2.AB 3.AB 4.AC 5.AB 6.CD 7.BC 8.AC 9.AC 10.BC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8.√ 9.√ 10.√四、简答题1.【答案要点】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
其构成要素有三个:一是主体,即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二是客体,即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三是内容。
即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2.【答案要点】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3.【答案要点】受教育者所享有的具体权利包括:(1)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人身权。
4.【答案要点】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1)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2)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3)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4)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教师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时,应该做到:(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3)对学生要有研究。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