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1.初始发展期:1949 ----1966年
1950年《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和1951年《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 法实施细则》颁布后,党和政府对原有社会团体进行了清理整顿,其中 一大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取缔,另有一批被政治化,转化
为政 党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
《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政权的角度 初步建立了规范民间社团的管理体系。到60年代中期,社会团体得到了 一定的发展。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将近100个,地方性社团6000
一、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的逻辑
治道变革
中国非政府组织 发展的源动力
公共空间
中国非政府组织 发展的内生逻辑
集体行动
中国非政府组织 发展的阶层基础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
截至2007年底,据民政部《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其中社团20.7万 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民办非企业单位17.2万个,比上年同 期增长8.2%;基金会1369个,比上年同期增长20.3%。
(1)法律体系不 健全,社会公信力

(2) 双重管理体 制,治理效率低下
2.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自身制约因素
* 政府部门不会在 经费上给予非政 府组织过多的支 持; * 提供服务、获得 收费收益的能力 上普遍不足; * 社会捐赠收入相 对有限。收入结 构单一,加上单 笔收入数量的不 足。
资金不足
Text in here
个 左右。
——社团组织政治化的利弊分析?
2.停滞期:1966----1978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类社会团体陷入“瘫痪”状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断了法制基础上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 社团组织的发展处于停滞、断裂时期。 但是在这一时期全国成立了大量的社团组织,例如各种红卫兵组织, 以及工厂、学校内部成立的各种政治、文化和兴趣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大 多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成立,不需要进行正式的登记注册,也不需要业务 主管部门,甚至很多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具备社团组织的 所有社会学特征,也符合学术界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 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这些文化大革命期间非常活跃的社团组织绝大 部分被取消或者销声匿迹,留给后人的只有当事人烙上时代色彩的回忆。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三是经济互助性结社。“合会”、义仓、社仓,以及实行义田、义庄、 义
役等制。还有会馆、行会、商会等。
四是慈善团体。南北朝时期的“三福田”,发展为居安院、安济坊等, 协
赈公所。明代的同善会。清代的善会,善堂。
古代社团 的特征
首先,具有非政府性的组织渊源。 其次,表现出公益、慈善性的思想理念。 再次,具有宽领域、多类型的存在形式。
/index.php
扶贫开发领域
在中国扶贫领域的工作中,非政府组织发挥出了自己独有的优势。成 立于1989年2月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它是对海内外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非
营 利性的社会组织,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成立以来,已经开展各 类扶贫项目200多项,近年来,每年约有10多万贫困农民受益于这些项目。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也开始 了长期的近代化过程。与此相一致,中国社团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其主要 特点是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成败而呈现繁荣与萎缩。
民国以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宗教势力的进入,现代意义上 的社团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在赈灾、救济、救死扶伤、儿童 福利等方面吸收一些现代理念,开展对社会弱者的服务。
四、中国非政府组织C在o当nt代e公n共ts治理中的作用
0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02
制约政府权力
03
克服政府合法性危机
04
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05 成为多元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问题 2、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自身制约因素
(资料来源: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 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8 期)
环境保 护领域
扶贫开 发领域
环境保护领域
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环保民间组织3539家,比2005年增加了771家。 通过各种活动,非政府组织的价值理念已逐渐为公众接受和认可,并吸引了一 大批积极的环保志愿者,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大学生环保组织的成立。如大学 生绿色营和绿色大学生论坛,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等。
人力资
内部治
源水平
理不足
偏低
全国有近一半的 非政府组织缺乏 正式的决策机构。 决策机制的匮乏, 严重影响了我国 非政府组织的社
会公信力。
* 工资水平普遍较低,没有类似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
位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待遇,高素质人才较为匮乏;
* 领导人年龄结构老化;
* 职员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1、完善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对非
致力于扶贫开发的非政府组织在扶 贫开发领域中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 其内容和方式主要有: ——生存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 贫、合作扶贫、文化扶贫
/
三、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当代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公共精神 的倡导者
公共服务 的提供者
公共政策 的参与者
公共关系 的协调者
政府组织依法进行管理 3、改善非政府组织的收入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
能力 4、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再见!
二、当代社团的复兴与发展
依据现行法规,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虽然包括社 会 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但是,基金会和民 办非企业单位的出现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然而,社会团体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由来已久, 它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以至当代的漫长发展过程。因 此,考察我国社会团体的发展历史,是探析我国非政 府组织历史渊源的最佳途径。
非政府组织管理
鲁新安 教授
第四章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 用
• 案例导入
•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导入: ——中国非政府组织正在走向前台
第一节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社团向近代社团的演变: 从结盟到运动
首先,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可以帮助政府对重大环保政策方针进行调研论 证,同时可以监督政府,督促相关政府部门认真履行环保职责。圆明园事件。
其次,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等活动,推动公众积 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再次,环保类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5.12”汶川大地震,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问题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外部制度环境方面的阻碍因素。 俞可平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一书中将当前中国公民社会的大 制度环境,概括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党的政策和非正式制度五个方 面的内容。 有些是有利的,如《宪法Ti》tle对in结h社ere自由的肯定以及党的重要政 策对非政府组织的倡导,极大促进了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但有些是障 碍性因素,如非政府组织法律体系不健全、准入门槛过高、财税支持体系 不健全、评估监督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民间组织的发展。
古代社团 发展的轨迹
在封建社会特有的环境中,中国古代社团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兴起到发 展到繁荣再到衰败的独特道路。古代社团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先秦 两汉时期可以看作古代社团的兴起;从魏晋南北朝经隋唐到元宋时期,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并经过顶峰走向下坡,中国古代社团经历了长期 的发展过程,趋于成熟;至明清时期,是古代社团由繁荣开始走向衰落的时 期。
——留下怎样的启示?
3. 恢复发展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 一方面,政府机构的精简与职能的转变和“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 式的逐步确立打破了由国家垄断资源和严格控制私人活动空间的格局, 重构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 和合理定位,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亟待 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与参与,而伴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来的是 新的社会中间层的形成,公民闲暇时间、自由支配时间的富足使得公民参 与和志愿者行为成为可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又成为中国实现经济体制改 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助推器。 现在,我国获准登记的社团有47万个。社团的总体规模或发展程度 可以用总人口与民间组织总数之比来反映。中国大约每3200人一个社 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菲律宾是每1300人 一个社团,新加坡是每600人一个社团,美国则是每178人一个社团。
末具有改良、立宪取向的“强学会”、“保国会”、“顶备立宪公会”、 “宪政
公会”,以至资产阶级的“同盟会”、“复兴会”等。
二是文化学术性结社。文化学术性社团是我国传统结社中较为发达的
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社团兴起于魏晋之后的各种形式的文人结社。
“竹林七贤”、“诗社”、“文会/社”,宋初的岳麓、篙阳、白鹿洞、应 天府。
可见,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这 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 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 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 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