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其保护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讲述了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问题,特别是中国,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多样性问题,人们应该着手于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生物多样性严峻减少危害污染保护倡导正文: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

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

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

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

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

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人为原因尤其突出。

一、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

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

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二、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

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

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

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

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

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

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

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

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

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

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

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

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

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3、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利用与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人们对于物种的引进造成的外来物种入侵,都给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带来了重大的压力。

4、制度原因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

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

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保护措施,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1)调查、鉴别与编目。

对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情况、种群现状、分布与栖息地现状、致危原因等进行调查评估,参照国际濒危物种划分方法,确定物种濒危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发布我国珍稀野生动植物红皮书以及应当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名录,并依法进行管理。

我国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以及各省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等均属于这种保护方法。

(2)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就是在野外划定一定区域,对野生动植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直接、全面的保护,使野生动植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生态关系中。

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佳的、最有效的策略。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地等等都属于就地保护途径。

(3)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对人工手段或者人工促进的手段,使它们在人工帮助的环境下繁衍生存,并使年代种群不断扩展达到能够维护该物种长期生存的保护方法。

迁地保护的途径有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种质库等。

(4)加强外来物种管理。

要防止外来物种或者病害的危害,至少应: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外来种的引入;加强国际间合作与管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建立有害物种信息库;坚持不人为地有意引进外来物种;加强入境检查,防止来访者将外来物种带入带入特定区域;对可能潜藏外来病虫害的任何馐材料及时消毒甚至销毁,以减少外来病虫害的感染机会;加强周边社区宣教教育,预防周边社区引入外来物种造成对自然保护区的威胁;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家畜等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机会,减少家畜病虫害对保护区的感染;对国内已经知道的入侵物种进行研究与控制;在任何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以及位于自然风景区等地的园林绿化活动中,坚持使用乡土树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坚决禁止采用任何外来植物进行绿化和栽培试验,禁止进行任何目的外来动物驯养繁殖实验。

(5)景观保护。

近年来,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越来越关注从景观的角度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种保护有别于就地保护或者外来物种控制等相对单一的途径。

它能够系统地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亚洲发展银行(ADB)在穿越中国、缅甸、泰国等6国国境的湄公河流域开展的保护与发展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向我们展现了景观保护或者系统保护的观念。

(6)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

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

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