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2、学生参考注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诵读三遍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展示北京秋景图片二、新授(一)初读1、学生介绍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并整合2、学生速读课文。
(1)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情感?从文本找出依据。
眷恋、热爱、痴迷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作者如此热爱故都的秋,那么他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析读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3:秋院图 4:秋槐图 5:秋蝉图 6—10:秋雨图 11:秋果图2、这些景物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3:秋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清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3、第2、13段写出了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慢、润、淡对比反衬南国的秋味比不过北国的秋味,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三)美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故:过去,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繁华已不再。
故都:指明地点,含有深切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三、拓展与延伸作者热爱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秋呢?客观:景物本身固有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旧中国时代环境黑暗——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作家个人气质抑郁善感:三岁丧父,十年日本的生活饱受屈辱、歧视作家文艺观、审美追求:提倡“静”的文学、“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四、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五、作业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看看老舍笔下的秋天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哪些不同?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形神秋院秋槐清秋蝉静秋雨悲凉秋果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
本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五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初中阶段对散文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过前一课《荷塘月色》,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但学生的鉴赏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从而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三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其中,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四、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散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中感受散文的景与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因此,我采用反复诵读和设疑讨论两种方法。
五、说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引导学生采取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秋的感悟和联想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北京秋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文,进而导入本课。
同学们,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钢琴曲,大家欣赏几幅北京秋景的图片。
提问: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看来不同的人,对于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为鉴赏五幅画面做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查阅了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创作背景呢?谁来补充一下?郁达夫,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1928年,加入太阳社。
1930年,发起左翼作家联盟。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所作。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威胁,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也较为低沉。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进而找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怎样的?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喜欢?仅仅是喜欢吗?别人有不同看法吗?眷恋、热爱、痴迷依据呢?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那么,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呢?很好。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3、选一位同学朗读2、13段,总结南国之秋的特点及写作用意。
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第2、13段。
好,有请。
请大家在他读的过程中,思考: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南国的秋?慢、润、淡对比反衬南国的秋味比不过北国的秋味,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三)鉴赏评析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认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的秋的画面?并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请大家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认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的秋景图,并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
一会。
请每组派代表来回答。
第一组说有五幅秋景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大家同意吗?那么秋院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第二组你们派代表说说。
秋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清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四)深入探讨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眷恋之情,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
2、作者如此喜爱秋天,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灿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呢?这是由作者的主观的审美情趣决定的,作者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他笔下故都秋色的特有的味道。
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2、作者如此喜爱秋天,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灿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呢?你来说说。
非常好。
“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眷恋之情,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
这是由作者的主观的审美情趣决定的,作者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他笔下故都秋色的特有的味道。
(五)归纳小结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课文学到现在,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好,你说说。
郁达夫将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作对比,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其他同学呢?最后一排的同学,你说说。
嗯。
好。
郁达夫写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看来,大家收获很多。
那么给大家布置个课外作业。
请大家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看看老舍笔下的秋天与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六)作业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分析老舍笔下的秋天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七、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