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神秘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
师:瞧,它来了!
师:大家喜欢它吗?
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全班鼓掌)
师:机器人要给大家说一说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模仿机器人的声音:“小朋友,你们好!很高兴见到你们,我的样子很酷吧!这是我聪明的头,这是我结实的身子,你知道这是我的什么吗?对了,这是我的脚,这是我的胳膊。
其实,我就是由你们桌上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组成的,现在我想考考你们,请找一找你们桌上的这些玩具,哪些长得像我的头,哪些长得像我的身子,哪些和我的脚长得像,哪些和我的胳膊长的像呢?
师:小朋友们,刚才机器人朋友做了自我介绍,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哪些像他的头?哪些像他的身子、脚、胳膊(师边说边指着机器人)。
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体从抽屉中找出来,放在桌面上。
过渡:小朋友们这么积极,带来的物体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吧。
板书:认识图形跟读题目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分一分
这么多的物体,老师想请你们按不同的形状来分一分,你打算怎么分?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动手分一分。
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这些物体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a:我是这样分的,方的一类,圆的一类(你真聪明)
生b:我红的摆在一起,蓝的摆在一起,。
(老师明白的,你是按照颜色分的,可以。
请坐)
生c:我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这样分行吗?
生:行!
师:你真有办法,老师佩服你。
生d:我们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真有意思!长得像的分在一块,你们组展示给大家看看。
师:哪些长得像呢?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吗?
生1:举出长方体类物体,牙膏盒,字典,火柴盒,这一类的把它叫长方体,长长方方的。
生2:举出正方体类物体,老师引导方方正正的,有平平的面,每个面大小一样,这一类叫正方体。
生3:举起圆柱类物体,老师引导把这些罐子归为一类,圆圆长长的,像一个柱子,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面。
生4:举起球类物体,乒乓球,足球,把这一类都叫做球。
它是圆圆的,没有平面,可以到处滚。
活动二:认识图形
小朋友真是分类高手啊,不但分好,而且把理由说得这么充分,都给他们取了名字。
老师真佩服你们。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近距离接触这些新朋友。
(1)认识长方体
师:像这样的形状是“长方体”,一起跟老师读一读。
①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个长方体,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再摸
一摸,有什么感觉?
②汇报。
生1 :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生2: 长方体有6 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生3: 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角”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样子。
再睁开眼看看,长方体画
出来的样子,追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平时你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
⑵认识正方体
像这样的形状是正方体,板书并让学生跟读。
你能拿出一个正方体吗?看一看,再摸一摸。
你觉得怎样的形状是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画出来是这样的,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拿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比比看,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闭上眼睛再想一想正方体的样子。
你在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4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不能自由滚动。
生5 :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有6 个面,大小都一样。
⑶认识球和圆柱
①师:现在还有这两种形状,有你们认识的吗?
出示圆柱,这是圆柱,板书并让学生跟读。
看一看,摸一摸,它又是什么样子的?
圆柱画出来是这样的,追问:这是什么形状?
你在哪儿见过圆柱呢?
剩下的是什么形状?这是球,板书并让学生跟读。
你觉得球是什么样子的?
球和圆柱哪里不同?
②汇报。
生1: 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到处滚动。
生2: 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面。
生3 :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说得真不错。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呢
C. 师总结: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哪几种形状的图形呢?你能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怎样的形状呢?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1. 分别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1)好,找了这么久,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看数学书第31页,第一题。
看谁连得快、准。
老师:小朋友们很积极,刚才找到了很多这样的伙伴,这四个朋友就在我们的身边,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也能美化我们的生活!(2)老师这里有一大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填在书上。
(3)图形王国的国王还带来一道有点难度的题目,看我们小朋友学得怎样?
三、总结延伸
1.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你能从一开始的机器人身上找到我们认识的形状吗?数一数分别用了几个?
2.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新朋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种形状的物体,下课后和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