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双楼小学潘琴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许多的教师还在走老路子:为传授新知而讲解例题,完全不考虑例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合,不去考虑学生的生活感受,不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气息;为了巩固、提高练习的效果,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操作,以致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紧箍咒”,完全放弃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而学生呢,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丧失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练习,完全不去考虑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许多学生就连去逛超市时,竟不能自主算出买的东西的总价,而依靠收银员,即便按错价格也一无所知。
如此学了数学知识又有何用呢?那么,如何让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呢?促使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走进生活,就是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模拟“生活经历”学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配置生活原型,模拟“生活经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如教学“元、角、分”时,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钱的感性认识不够,总有学生换算时出错,练得过多,学生又会觉得枯燥无味,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组织一次小小的超市购物活动。
学生从家里拿一些东西写上价格,一位学生当超市售货员,其余学生做顾客,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如果钱找不开,可以到老师那儿去换零钱,但换钱时必须先说清楚进率是多少,怎样换算。
活动结束时,算一算一共花去多少钱,并教育学生如何合理花钱。
整个活动中,人人积极参与,在付钱、找钱过程中,个个积极动脑,探究思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
二、捕捉“生活素材”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学习比多比少时,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看到“多”用加法,看到“少”用减法。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具体感知,体验。
在上课时,我随意点了两位同学,让其报出自己的身高:甲123厘米,乙120厘米,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甲比乙高()厘米;(2)乙120厘米比甲少3厘米,甲()厘米,由于学生对身高很熟悉,所以很快找到了答案,再一点拨,学生对见“多”不一定用加法,见“少”不一定用减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淘气给妈妈买了一个礼物,为了让礼物看起来更美观增加一份神秘感,淘气决定把这个礼物盒包装起来,请问淘气最少需要多大的包装纸?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理解了最少的包装纸就是要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包起来,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也明白了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再现“生活情境”学数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
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使其具体形象化,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如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根据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我有意识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草地上有6只白羊在吃草,又走来4只黑羊;有6只花蝴蝶在飞舞,5只停在红花上。
1、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景色图啊!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2、四人小组讨论,自由编应用题。
3、学生汇报编题的情况。
由于画面生动,内容丰富,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生通过自由编题,理解了求“总数应用题”的特征。
四、回归“生活空间”学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最大公约数”后,让学生参与到家庭房间的布置,在一间长60分米,宽48分米的房间里铺正方形方砖,需要选中边长为几的砖,才能铺得最整齐、最节约。
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中,既提高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再比如学习利息一课后,便可以让学生去银行存一次款,了解一下银行利率变化情况,计算一项存款能获多少利息,如何上交利息税等问题,让学生把书本知识移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问题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数学因生活的运用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趣、有用、好玩。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知识在丰富的情境中得到历练,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时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我们的孩子就会学得轻松愉快,那样,数学就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