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第一节概述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条件及枢纽布置和建筑物结构设计特点,为实现工程安全、优质、快速、经济的目标,综合研究施工条件、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机械、施工管理,确定相应的施工洪水标准、施工方法、技术措施、资源配置等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概算及招、投标文件的重要依据,是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一、基本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原则:(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经济政策。
(2)结合实际,因地、因时制宜,力求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3)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妥善协调各分部、分项工程。
(4)合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凡经实践证明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应尽量采用。
二、不同设计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内容和深度要求1.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应满足编制工程投资估算的要求。
2.初步设计阶段:其深度应满足编制总概算的要求。
3.招标设计阶段招标设计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由施工承包单位根据招标条件、合同条件、关键工期的要求编制,其深度应满足招标文件、合同价标底编制要求。
四、主要设计内容内容一般包括:施工导流、料场的选择与开采、主体工程施工、施工交通运输、施工工厂设施、施工总布置、施工总进度、施工劳动力和主要技术供应等方面。
第二节料场规划一、土石料场的规划(一)料场规划的基本内容1.空间规划:指料场位置、高程的恰当选择,合理布置。
土石料的上坝运距尽可能短。
用料时原则上应低料低用,高料高用,当高料场储量有富裕时,也可高料低用。
2.时间规划:选择料场使用时机和填料数量。
上坝强度高时用近料场,低时用较远的料场;近料和上游易淹的料场应先用,远料和下游不易淹的料场后用;含水量高的料场旱季用,含水量低的料场雨季用。
3.料场质与量的规划:满足总方量和最大上坝强度要求。
(二)料场规划的基本要求(1)应考虑充分利用永久和临时建筑物基础开挖的渣料。
(2)料场规划应对主要料场和备用料场分别加以考虑。
前者要求质好、量大、运距近,且有利于常年开采;后者通常在淹没区外,保证坝体填筑不致中断。
(3)在规划料场实际可开采总量时,应考虑料场查勘的精度、料场天然密度与坝体压实密度的差异,以及开挖运输、坝面清理、返工削坡等损失。
反滤料应根据筛后有效方量确定,一般不宜小于3。
二、混凝土骨料料场的规划骨料料场规划是研究砂石骨料的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以及开采、运输、堆存和加工条件,以满足质量、数量为基础,寻求开采、运输、加工成本费用低的方案。
第三节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一、施工期的划分与编制原则1.施工期的划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工程建设全过程:工程筹建期、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四个施工时段。
施工总进度: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
(2)工程准备期。
准备工程开工起至关键线路上的主体工程开工或河道截流闭气前的工期,一般包括:场地平整、场内交通、导流工程、临时房屋和施工工厂设施建设等。
(3)主体工程施工期。
自关键线路上主体工程开工或河道截流闭气开始,至第一台机组发电或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为止的工期。
(4)工程完建期。
自水利水电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或工程开始发挥效益起,至工程完工的工期。
2.编制原则(1)遵守并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国家政策、法令和有关规程规范。
(2)采用国内平均先进施工水平合理安排工期。
对复杂地质、恶劣气候条件或受洪水制约的工程,宜适当留有余地。
(3)资源(人力、物资和资金等)均衡分配。
(4)单项工程施工进度与施工总进度相互协调,各项施工程序前后兼顾、衔接合理、干扰少、施工均衡。
(5)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总工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6)确保工程安全、连续、稳定、均衡施工。
(7)应研究工程分期建设、降低初期建设投资、提前发挥效益的合理性。
二、施工进度计划在各设计阶段的深度1.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确定关键工程的控制进度、施工总工期、初期发电工期等。
2.可行性研究阶段:拟订和选择施工导流方案,研究确定主体工程施工分期和施工程序,提出施工控制性进度表及主要工程的施工强度、初算劳动力高峰人数和总工日数。
3.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4.技术设计阶段:制定单项工程施工进度,并据以调整施工总进度。
三、进度计划的制订(一)收集基本资料(二)编制轮廓性施工进度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期编制,目的是为了对关键性工程项目进行粗略规划,拟订工程总工期,并为编制控制性进度做好准备。
(三)编制控制性施工进度(四)施工进度方案比较(五)编制施工总进度图:在初步设计的后期(六)编写施工总进度研究报告【详细内容】(三)编制控制性施工进度:需根据建设总工期的要求,确定施工分期和施工程序。
(1)分析选定关键性工程项目。
(2)初拟控制性施工进度表。
(3)编制控制性进度表。
随着控制性施工进度编制工作的深入,可能发现新的关键性工程,则控制性施工进度应相应调整。
(七)坝体施工进度安排应注意的问题坝体施工进度的安排首先结合导流设计,研究坝体在纵断面上的分段和横断面上的分期,安排一个轮廓进度。
其次确定坝的拦洪高程和达到拦洪高程日期,确定坝体各期上升高程,根据有效工日定出各时段的施工强度和坝体上升速度。
再由施工设计对此强度和上升速度进行分析论证,经过反复比较修正,最后确定坝的施工进度。
施工强度论证从工程经验角度,需要重点论证以下三个方面:1)坝体填筑强度论证。
2)坝体上升速度论证。
3)控制性节点施工面貌论证。
四、施工进度计划表达方法(一)横道图:优点是形象、直观,且易于编制和理解。
(1)不能明确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不利于建设工程进度的动态控制。
(2)不能明确地反映出影响工期的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
(3)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工作所具有的机动时间,看不到计划的潜力所在,不易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挥。
(4)不能很好地反映工程费用与工期之间的关系,不便于调整工期和成本分析。
横道图:一般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即左侧的工作名称及工作的持续时间等基本数据部分和右侧的横道线部分。
(二)网络图在对关键线路、关键工作的表现上非常直观,利于进度控制中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对于机动时间可通过计算或直接读取的方式得到,便于对进度计划的调整和优化。
编制步骤如下:(1)确定目标、分解工程项目。
(2)确定施工方案。
分析各施工工序之间以及各单项工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绘制施工进度网络图。
(3)确定工序历时。
(4)计算网络时间参数,判断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
(5)对网络进度进行资源、工期优化。
1.双代号网络图:以箭线及其两端节点的编号表示。
1)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工作持续时间2)关键线路和工期3)总时差: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最迟开始(完成)-最早开始(完成)4)自由时差:不影响紧后工作最早开始可利用的机动时间紧后工作最早开始减去紧前工作最早完成取最小值2.单代号网络图是以节点及其编号表示工作3.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1)关键线路:不出现波形线2)计算工期(终点与起点时标差值)3)最早时间4)自由时差(波形线水平投影长度)5)工作总时差(紧后工作总时差加本工作与该紧后工作时间间隔之和的最小值)(四)进度曲线图:以时间为横轴,以完成累计工作量(实物量、百分比)为纵轴,按计划时间累计完成任务量的曲线作为预定进度计划。
从整个项目实施进度来看,由于项目的初期和后期速度比较慢,因而进度曲线大体呈S形。
五、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方法(一)横道图控制法:在项目过程实施中,收集检查实际进度的信息,经整理后直接用横道线表示,并直接与原计划的横道线进行比较。
(二)S形曲线控制法:工程进度曲线(三)香蕉形曲线比较法(四)前锋线比较法【详细内容】(二)S形曲线控制法(2)进度超前或拖延时间。
Δt a表示t a时刻进度超前时间;Δt b表示t b时刻进度拖延时间。
(3)工程量完成情况。
ΔQ a表示t a时刻超额完成工程量;ΔQ b表示t b时刻拖欠的工程量。
(4)项目后续进度的预测。
虚线表示项目后续进度若仍按原计划速度实施,总工期拖延的预测值为Δt c。
(三)香蕉形曲线比较法:两条以同一开始时间、同一结束时间的S形曲线组合而成。
其中,一条是按最早开始时间安排进度所绘制的S形曲线,简称ES曲线;另一条是按最迟开始时间安排进度所绘制的S形曲线,简称LS曲线。
理想的状况是任一时刻的实际进度在这两条曲线所包区域内的曲线R。
(四)前锋线比较法:主要适用于时标网络计划,是指在原时标网络计划上,从检查时刻的时标点出发,用点画线依次将各项工作实际进展位置点连接而成的折线。
对某项工作来说,实际与计划进度可能存在三种情况:1)工序实际进展位置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左侧,表明该工序进度拖后,拖后的时间为二者之差。
2)工序实际进展位置点与检查日期重合的,表明该工序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
3)工序实际进度位置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右侧,表明该工序实际进度超前,超前的时间为二者之差。
前锋线比较法:第4天的检查情况。
(C工作拖后1天,D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E工作提前一天)六、进度计划实施中的调整方法(一)分析偏差对后继工作及工期影响: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1)延误工作在关键线路上(TF=0),对其后继工作和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2)延误工作不在关键线路上。
进度偏差大于工作的总时差,说明偏差必将影响后继工作和总工期;如果偏差小于或等于工作的总时差,说明偏差不会影响项目的总工期。
(3)判断进度偏差是否大于自由时差。
如果偏差大于工作的自由时差,说明偏差将对后继工作产生影响。
(二)进度计划实施中的调整方法(1)改变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主要是通过改变关键线路上工作之间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来实现缩短工期的目的。
例如,变顺序关系为平行搭接关系。
(2)改变工作延续时间。
主要是对关键线路上的工作进行调整,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发生变化。
七、施工进度计划的保证措施(一)组织措施(1)建立进度控制目标体系,明确现场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中进度控制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2)建立进度计划实施中的检查分析制度。
(3)建立进度协调会议制度。
(4)编制年度进度计划、季度进度计划和月(旬)作业计划,将施工进度计划逐层细化。
(二)技术措施(1)抓好施工现场的平面管理,创造高效有序的施工条件。
(2)抓住关键部位、控制进度的里程碑节点(3)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及其他科学适用的计划方法,并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进度实施动态控制。
(4)优化施工方法与施工方案,确定主体工程各分部的施工方法。
(5)抓好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环境。